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

街頭的民主教育:新竹割闌尾行動

  
(拒絕黨意,回歸民意)
(拒絕黨意,回歸民意)

  4/23下午,新竹在地大學生與社會人士發起了「新竹割闌尾」路過反服貿活動,我決定參與聲援。身為一個長期耕耘教育界,決心投入政治的南區媽媽,我從一開始就持續關注318反服貿運動。我認為,國民黨立委張慶忠30秒草率通過服貿協議,為我們的下一代做了最壞的示範。在這波運動站出來的年輕世代,提醒了所有人,台灣的議會政治已與人民嚴重脫鉤。民主的真諦,在於民意代表必須永遠與人民在一起,否則人民便得以將之罷免。然而,在國會佔絕對多數的國民黨立委,卻始終忽視民意,不願簽署承諾書支持民間版的兩岸經濟協議監督條例草案。因此,今天我站出來不為了別的,只因為我是新竹市市民,是關心台灣下一代未來的媽媽與教育工作者。

(民主價值屬於所有世代)

  現場很高興看到不分老少都出來參加,也遇到許多好朋友。除了來自鄰里的爸爸媽媽,也有許多教育界、媒體界的朋友,竹教大的老朋友黏巴達老師也帶著小孩一起參加。我們在巨城購物中心的廣場集合,向群眾宣講,隨後步行到國民黨立委呂學樟的辦公室,要求呂委員正視民意。

  「沒有教育不行」是我競選的核心主張。民主的教育絕不只發生在學校的教室與課本。我認為:街頭也是我們的民主教室,我們一起重新檢討失靈的代議政治。我在此聲援學生,呼籲不論藍綠的民意代表,承擔自己為民發聲的職責。未來,我也會繼續跟隨新竹的大小事件──讓「民主教育」不只在校園,更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。
(爸爸媽媽帶著小孩一起參與)




◎林碧霞 2014.4.26

2014年4月25日 星期五

一起看見自己的優勢:港南國小的教育經驗

一起看見自己的優勢:港南國小的教育經驗

我取得校長資格之後,第一所擔任校長職務的學校就是港南國小。從民國86年至87年,在這短暫的兩年之間,是我將理念付諸實踐的第一步。


(林校長親自講解港南國小特色)

簡述港南

港南國小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小學,人數雖然不多,卻有著豐富的生態資源。

港南國小的特別,就必須從港南運河說起。之所以被稱為港南,是因為這裡位於南寮漁港的南側,剛好夾在客雅溪和頭前溪出海口的中間。由於臨近海岸、地形平坦,這裡的人們便以漁業、養殖業為業。港南運河,就是為了要調節港南地區的水量而興建的水利設施。港南運河河道和客雅溪出海口相接,受到潮汐影響,使得港南運河沿岸形成海口溼地的生態。

港南運河的其中一條支流,正好穿過港南國小的後門,形成一個小規模的溼地生態,地方人稱之為「海口溝」。海口溝受到潮汐影響,颱風來時又容易海水倒灌,為了方便管理,學校過去把海口溝視作一個危險、不該靠近的地方,禁止學生靠近。

(海口溝昔日樣貌,過去被校方視為禁止靠近的禁地)

看見自己的優勢

民國86年,我到了港南國小。當時的港南國小,一直被認為是一個「缺乏競爭力」的學校。但是在我眼裡,港南國小有著得天獨厚的資產,足以讓它變成一所與眾不同的小學。

我在港南國小最引以為傲的工程,就是改造人們對於海口溝的看法,進而找回人們對於學校和地方的認同感。

針對海口溝的部分,我的目標是把它規劃成一個結合生態和地方特色的戶外教室。硬體方面,我和建築師一起規劃,把海口溝打造成一個可以安全、近距離觀察溼地生態的戶外教室。軟體方面,我把地方的自然、生態、人文都試圖融入教學與活動。

(海口溝今日樣貌,兩岸綠油油的水筆仔是最好的生態教室)

(水筆仔樹下的溼地上,滿滿的招潮蟹和彈塗魚)

(硬體採用生態工法,降低人為活動對自然生態的影響,同時觀察溼地生態)

除了海口溝之外,我也把參與校園活動的管道擴大,邀請社區、家長一起參與教育的過程。以前大家都覺得,學校的事情只是老師的事情,但是我認為,教育不是只發生在教室裡,而是落實在我們生活的周遭,也就是說,教育是大家一起參與的事情。我、孩子、校內師生同仁,再加上社區的居民一起做了許多事情,例如:和社區一起舉辦「社區學校聯合運動會」、將地方農業特色(青蔥)帶入運動會中。讓地方的文化進入校園,把教育變成大家的事情。
(學校師生和社區居民一同搭建蔥門,是校園活動融入地方產業特色的示範)

這麼做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,是讓孩子和家長發現自己的優勢。首先,大家都以為孩子的成績不好,是因為孩子或老師不認真,但是在我看來,成績不好是因為我們沒有讓孩子感覺到知識和生活的關係,孩子因此對知識沒興趣、沒感覺,因此沒有學習動機。因此,我努力的把地方特色融入教育,讓孩子用「生活」的方式,來理解抽象的學科內容,培養學習動機。

其次,伴隨著學習動機低落而來的,就是對自己沒有自信。今天我把孩子熟悉的事物,變成課程的教材,可以逐漸喚起港南國小對自己的信心——原來我們是很特別的。這種信心不是空洞的,因為所有關於港南溼地生態的教材,都是根據真實存在孩子身邊的事物。喚醒孩子對自己的認識、認同、自信,是我把地方特色融入教育的第二個原因。

(港南國小校門口的師生集體創作,把海洋的元素融入學校特色之中)

(司令台的造型和選材,也充滿了海洋的意像和元素)

(司令台上的貝殼,是社區和學生一起提供的素材)


結語

我和大家分享港南國小的經驗,無非就是讓大家可以更了解我的理念和行動力。我認為,人們的日常生活潛藏了許多寶藏,有待挖掘、有待看見。今天我們面對的是發展的壓力,還有不知道該怎麼發展的問題。透過港南國小的例子,我要說的是,看見地方的特色、開創參與機會,這是我們讓南區更好的最佳辦法。

我是林碧霞校長,讓我們一起點亮南區。



林碧霞,2014.04.22

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

點亮南區,和碧霞一起


參選——走出舒適區:
     我是林碧霞校長,我在教育界服務了42年半,從老師、主任、到校長,我先後服務過:礁溪、雙溪、三民、東門、新竹、關東、頂埔、朝山等學校。之後,我又擔任港南國小、陽光國小、以及民富國小的校長。在這40多年的時光中,我看見新竹發生劇烈的改變:高樓大廈竄起、高科技日新月異。孩子的教育也在這個過程中,和新竹在地的歷史文化越趨疏離。我在這三所學校服務的日子,就是試圖把校園中的環境特色,透過創意的方式融入課程教學,形塑了以上三所獨具風格的校園。
      我是個沒有爸爸照顧長大的小孩,別人都說我注定一輩子像媽媽一樣靠做臨時工過一生;但是我的媽媽卻說:「別人的話是激勵我們,命運要靠自己創造,只要妳認真讀書,做好本分就會有前途」。我的母親讓我認知到,教育對於人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。這樣的教誨引領我投入教育,也讓我發揮了有別於別人的創意和影響力。
      我是這樣教學生的:「自信來自瞭解自己、他人和環境,有對的價值觀、對的方法,就會有對的人生。」我發現時代已經走到要「多問、多想、多做」的趨勢,怎樣幫助孩子有自信、有方法的學習變得非常重要;因此,學習方式只教孩子「聽或背」是不夠的。所以在港南國小:我們親師生以「社區總體營造」的精神,樹立學校成為推動海洋教育有特色的學校;在陽光國小,實踐「開放教育」精神,培養孩子有帶著走的多元能力,使學校具有「全國百大學校的口碑」;在民富國小,活化閒置空間,讓「老校風華再現」尤其在推動環境教育成效上全國領先。
      轉眼間,時光飛逝。201421日,我從民富國小退休了:學生捨不得、同事好羨慕、朋友給祝福——大家都說「可以遊山玩水、含飴弄孫了」。但是,教育不是只發生在教室、校園裡面,我雖然離開學校,卻無法忘卻當初投入教育的使命與初衷。我要繼續深耕新竹的教育,社區教育是我認為不可忽略的重要課題,所以我必須更真實的踏入社區、了解社區、進而發展社區。
    我要成為新竹市市議員,除了為民意發聲、監督市政、創造更多市民參與市政的機會之外,更要發展南區的幸福。現在參選,我希望和您一起這樣教小孩:

1.   為孩子示範「地方人關心地方事」:議員是反映地方民意的核心角色,關心政府、並且監督政府做對的事。政治可以不是黑箱,我要讓我的議員辦公室成為一個透明、公開、而且讓選民可以參與的地方。
2.   為孩子示範「取之社會、用之社會」的意義和價值:教育是大家共享的社會資源,同樣的,社會也是教育的營養來源。社會就是我們共同生存的地方,好的教育和好的社會是彼此呼應的。我要和您一起攜手經營我們的南區,因為合作才能同時讓社會和教育更好
3.    點亮南區發展特色:南區雖然只是一個小選區,其中其實有非常豐富的人文、自然、歷史、生態資源。我要和您一起把這些資源串連起來,讓南區「人情味更濃、水岸生態更自然、社區教育更多元」。
     我相信,只要有屬於在地人的您,再加上擁有服務42年教育經驗的我,2015年起,我們的南區就會不一樣。
點亮南區,和碧霞一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