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

打造創意空間,讓教育走入社區:陽光國小的創校經驗

打造創意空間,讓教育走入社區:陽光國小的創校經驗

陽光國小是我第二所擔任校長職務的學校。我在這裡見證了一所校園的創立,從無到有,我主導了這所校園的規劃細節,把我的理念展現在校園中的每個角落。

民國88年,陽光國小現址上只是一片崎嶇山坡,上頭有沼澤、雜草、菜園、破舊的三合院。從申請設立、籌備到創校,我一路陪伴了陽光國小長達9年的時間,與師生、社區民眾、建築師、專業學者,合力打造屬於孩子與社區的教育基地。


我與籌備團隊堅持的第一個信念,就是要降低校園對原本社區地貌的破壞。在規劃校園空間的過程中,我們盡力維護地貌、地物,順著山坡的地形,不隨意破壞。就面積來看,陽光國小是一所小學校,校地只有1.9公頃,走進校園裏卻不覺得封閉狹窄,其中的空間秘密就藏在這裡。

我相信:多保留一些不一樣的設施,就多一份教育的可能。校園中留存許多比我們先來的事物,不僅是附近居民的記憶,對我來說,也是最深刻的生活教材。因此,我爭取保留校地上原有的三合院,將它改造成母語講堂,甚至是進行生態教育(養雞體驗)的多功能空間。悉數整理的大灶、眠床、廳堂,這裡不只是社區記憶的寶庫,也成為鄉土文化傳承的絕佳場所。

(校園內本來的小三合院,整修前的俯瞰圖)

(今天三合院的樣貌,整修後的三合院是最好的鄉土教室)


整修後內部的樣子,除了把它改成教室之外,我也堅持使用
原本的建築材料,並且儘量維持內部原有的構造,如大灶(左下)、眠床(右上)




我也努力維持陽光校地本身的山坡地形,讓孩子更貼近土地。筆直又平坦的地方,我把它規劃成百米跑道,隆起的部分則做草原,小山丘就弄出梯田的造型,讓現代的校園景觀可以和過去的地景彼此呼應。草地上除了樹木扶疏,我還把原本位於沼澤窪地旁的土地公廟抬高、保存。校園的楊桃木結果時,常可看到孩子摘下楊桃「送給」土地公,祈求大家平安健康,是謂陽光國小一大特色。

(校內唯一的百米跑道,右方隆起的地形則做草地使用)

(大草地中間的土地公廟,還可以看到有人供奉橘子)

(凸起的小山丘做成梯田的造型,再現早期產業風華)


空間讓孩子學會尊重自然、尊重歷史、也讓孩子學會尊重彼此。我讓建築物內的空間保持暢通,打通內牆,營造跨班級的公共空間,讓不同班級的學生有一起上課的機會。空曠的空間回音較大,我也藉此機會教育孩子應控制音量、學習尊重他人。

(暢通且活潑的校園空間)


在陽光國小中,我以各種方式打破校園內外的隔閡。一般人對於校園空間的想像,不外乎大樓與圍牆。為了拉進校園和社區的距離,我於是用水泥磚鋪成視覺上可以穿透的圍牆,活用工地耗材,既維持安全功能,也成為展覽孩子作品的活潑空間。校園從封閉性的空間搖身一變,成為社區開放空間的一部分。

(視線可以穿透的圍牆)

結語

我致力打造一個深根在土地與社區中的校園,為的是讓孩子發現,人們可以用更有創意的方式來與空間相處。在這些和空間互動的經驗中,孩子自然而然地會發展出一種獨特的認識世界的方法,這種方法是貼近自然生態的、而且是貼近歷史人文的。透過創意的空間規劃,我希望孩子可以和土地、和社區產生更緊密的關係。


校園廣場上最初移植過來的樟樹,如今枝葉扶疏。任何樹木只要得到適當的場所,就可以優美的開展。陽光國小創校之今,絕不輕易放棄一花一物,也在多樣的活動中,讓孩子在社區與大自然中學習。

跟大家分享陽光國小創校之今的經驗,是因為我相信南區的各個角落,都有無限潛能,能讓孩子快樂學習,讓社區的爸爸媽媽有綠意盎然的休閒去處。只要有開放的態度,用心對待每個空間,創意就能讓社區重拾生命力。

我是林碧霞校長,我希望讓南區處處是陽光。


林碧霞2014.04.30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