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

[好環境系列] 客雅溪畔為何淹水?──談振興路一帶的排水、發展問題

客雅溪畔為何淹水?──談振興路一帶的排水、發展問題


  一個颱風剛過,另一個颱風已在太平洋形成。學生們可能期待著颱風假,但對振興路一帶低窪地區的居民來說,每逢颱風便提心吊膽,擔心又要淹水了。碧霞走訪社區時,在振興路客雅溪畔遇到一位楊大哥。大哥帶我沿著堤防步道走,抱怨振興路三年一大淹,平時下雨更時常積水;市府卻只會不斷加高堤防,沒有真正解決問題。

(過去的圍堤只到磁磚高度,如今已經高達200公分,卻還是無法避免淹水。)
  確實,振興路、新興地下道一帶鄰近客雅溪畔,經常由於颱風暴雨積水上新聞。大哥指著岸邊的圍堤說,以前還只有50公分高,這一兩年已經加高到200公分。為何這樣還無法改善問題呢?原來問題關鍵出在兩處:首先,河岸有兩支排水管,設置位置非常低,只要客雅溪水位上升,必然發生倒灌。其次,河床周圍鋪設了大量的消波塊,導致河床上升、淤積。於是,因為河床淤積墊高,堤防越蓋越高,下面卻留了兩處逢雨必倒灌的排水孔。這樣如何能不淹水呢?

(排水孔就在溪面高度附近,水位高漲時,極容易倒灌)
(畫面左方可以看到許多堆放的消波塊,可能成為墊高河床的元兇)
  作為振興里的老居民,楊大哥說,二十多年前,這塊溪畔還是人煙稀少的旱地。但隨著都市擴張、地下道開通,振興路的新興住宅區,已經成為竹教大生活圈的一環。然而,這一區的公共建設規劃卻相對緩慢。例如,鐵道旁的巷弄人口眾多,一直有大量的停車需求。卻只見市府以紅線禁止,而沒有適度將鐵道花圃改為停車位,或規劃公有停車場。
  為何這樣人口密集的地帶,不僅欠缺規劃,又潛藏著防洪的大漏洞呢?我認為,防洪、停車位等空間規劃,都涉及到土地利用問題。土地利用的問題,需要跨單位的溝通、合作,更需要官員實地走入社區,才能了解現況。然而即使周邊市容已大幅翻轉,對市府來說,客雅溪畔劃入河川用地幾十年如一日,不需調整。同時,此處分區複雜,牽涉到都發處、水利署、鐵道局等等單位。政府單位各管各的區域,無法通盤考量。根據我走訪社區的經驗,有哪些增加的需求,又有哪些規劃上的失誤,往往只有當地居民最了解實際狀況。

(沿著客雅溪畔,有一片長形的荒地,是否能有其他利用的可能呢?)
  那麼具體來說,排水、停車問題如何解決呢?楊大哥建議:首先,規劃引道將排水口移到高處,避免倒灌。其次,將河岸旁荒廢的公有地妥善規劃為停車場,設置閘門。若能延著河岸活化,便能緩解振興路、南大路的車位需求,增設親水自行車道。最重要的是,必要時可以關閉作為滯洪區。

  社區民眾未必有水利土木工程知識,也未必瞭解土地利用的種種問題,然而,實際生活在災害第一線的,卻是他們。正因為如此,我希望能透過走訪,了解社區大大小小的心聲。有時,只要一個規劃或工程上簡單的調整,就能解決問題。
  我是林碧霞,我希望讓客雅溪不再讓人懼怕。站在居民的立場,為南區處處打造「好環境」。

2014.7.29 林碧霞 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