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

新竹南門市場何去何從?──談公有市場如何活化(上)

新竹南門市場何去何從?──談公有市場如何活化(上)

(南門市場是新竹最老的市場之一)

  有六十多年歷史的新竹市南門市場,隨著消費型態轉變、建築老舊及區位分隔等因素,生意逐年下滑。去年,市府遭到監察院糾正,指出南門市場缺乏管理與經營策略。對此,市府曾表示將以都更方式加以活化利用,期望給予老舊市場新風貌。
  然而,市政府的實際作為是什麼呢?我走訪南門市場,與市場的總幹事、會長與里長進行了解,才發現市政府舉辦的說明會內容空泛,根本毫無妥善的空間、經營規劃。市府一心想擴大範圍,將整個街區,包含市場外的私有住宅都納入自主都更範圍。說明會的投影片,也只是宣傳都更大餅,強調利大於弊。里長說:「買厝也要先看格局跟設計。」但大家都看不到,因此現場大多數人反對,難以成案,目前不了了之。
  南門市場是新竹最老的市場之一,但由於西大路地下道開挖,導致區位受到分隔,再加上衛生設施與周邊停車位等不足問題,逐漸乏人問津。這不是市政府第一次嘗試處理,林政則市長時期,便嘗試透過申請中央補助的方式全面改建,卻未能成功。而現在在許明財市長的推動下,則試圖以自主都更、整併街區等方式,解決南門市場問題。

(南門市場建築體年久失修,環境欠缺管理規劃)

  這樣的規劃是攤商與店舖想要的嗎?其實他們心中真正想要的是「讓生意回籠,繼續留下來做生意」。走進南門市場,會發現攤商跟過去相比真的少了很多。零售業者也少了,必須要靠做批發才能夠撐下去。事實上,不耐生意持續衰敗,有些攤商認為若能對局面有所改善,他們支持都更。現在不僅都更、活化等規劃已經停擺,市府也未提供經費修繕。如此繼續發展,南門市場的未來遙遙無期。
  南門市場存在的歷史,是有意義與價值的,我認為,活化更能彰顯、再現這些歷史與傳統。當然,消費型態改變,傳統市場不再是人們買菜的唯一地點。除了都更,傳統市場的活化與再生其實有很多可能,也相對更可行,更能貼近攤商「想留下來做生意」的需求。我們從國內外很多案例,都可以得到啟發,我下次將另外專文提出。請繼續和碧霞一起,關注南門市場活化的議題。


(南門市場至今仍可見歷史感濃厚的木造建築與手繪招牌。)
上兩圖來源:http://yo.xuite.net/info/element.php?id=Gwvn_jwM8NLMT6BerbNob0-%E6%96%B0%E7%AB%B9%E5%B8%82%E5%8D%97%E9%96%80%E5%B8%82%E5%A0%B4




2014.5.30 林碧霞

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

社區廚房不是夢:從愛心便當談起

社區廚房不是夢:從愛心便當談起


  走訪南大路時,我發現一家充滿愛心的火雞肉飯便當店。大大的紅色招牌下面寫著:「本店每日提供愛心便當」。原來,去年八月才開店的嘉義人劉老闆,不久前聽朋友介紹說,網路上有人發起「待用便當」的活動:讓善心人士預先捐款購買,只要有需要就可以免費索取便當。老闆一聽到就決定也來加入,為社會盡一份心力。沒想到反應熱烈,現在愛心便當已經累積到上百個。來索取的人很多,從街友、殘障朋友到愛心之家等團體。



  我認為這個故事最特別的地方,是愛心怎麼在社區當中散佈、傳遞。老闆希望大家的愛心,能真正傳到需要幫助的人身上,因此去拜訪了附近的幾位里長。「里長比我們更知道哪些人需要幫助,會去跟他們說」,老闆的熱心就這樣感動了里長,故事也逐漸傳開。許多社區的慈善團體,不論是愛心志工或者康復之家,都開始與老闆接洽,還在事後頒發感謝狀,感謝老闆的熱心之舉。就這樣,原本平凡無奇的火雞肉飯店,成為社區的愛心中心。


平凡無奇的火雞肉飯店,成為社區的愛心中心。

  除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,劉老闆的便當店串連起社區民眾的愛心。我認為這樣的例子,與我想推動「社區廚房」的概念非常接近,類似這樣的商店,是我想要呼籲、串連、形成社區廚房的其中一種方式。另外更想催生的是定點的「社區廚房」:不只能提供餐點、服務,更重要的是成為大家一起生活、交流的場所。這樣不設限的公共空間,屬於社區的所有人,小孩放學可以在此稍作停留,婆婆媽媽可以在這裡閒話家常。因此,家庭教育跟社會教育都有機會在這裡發生。


  未來,我希望在南區各角落,透過與地方合作,從一個點,到幾個點,南區將處處有溫情。有愛的地方,就會有關懷,有關懷,就有善的連結與互動。請跟碧霞一起,催生「社區廚房」。

2014.05.27 林碧霞



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

活化老校,再現風華:民富老廚師再端新菜



離開陽光國小之後,我來到了截然不同的民富國小。有別於陽光國小的從頭創建,民富國小是一個百年老校。把深厚的歷史化為前進的力量,是我貫徹在民富國小七年校長經歷的信念。

民富國小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日本時代。1916年,新竹市公學校女子部獨立成為新竹女子公學校,這是民富國小最早的官方名稱。女子公學校前後搬遷許多地點,最後於1941年才在今天的校址上落定。從19412014年,這70多年的時光內,學校已然累積了深厚的地方文化。

在我眼裡,民富國小是一個完美的時光膠囊。校內的建築、花草、空間配置,對我來說都有其珍貴的歷史意義。我在民富國小的理念,就是和師生一起學習,如何利用豐富的在地文化與歷史資產,在這樣的過程中,找到自信心和自己的定位。

(老舊的圍牆只要加上學生照片,搭配象徵新竹的竹子,就顯得很有味道)

民富國小校內有許多株肯氏葡萄樹。每到秋天,肯氏蒲桃樹的果子就會落得滿地,地上黏滑、氣味也不一定好聞,對於負責打掃的小朋友來說是一大麻煩。但是我知道,肯氏蒲桃其實是很好的生態教材,只要用心觀察、體會,我們已經輕而易舉  地把它變成民富的校本課程特色。例如:用果實做成特調果汁、做餅乾蛋糕、用樹枝和樹葉染布、把小種子做成盆栽......等等。肯氏蒲桃樹從問題根源,變成生動、有趣的生活教材。
  
(肯氏蒲桃樹下的樹屋,方便蒐集果子、也讓人更貼近樹木)

(肯氏蒲桃做成的果醬,兼具趣味和教學效果)


民富國小還有許多不知道該如何利用的空間。許多建築因為老舊而成為倉庫,甚至是學生口中的「鬼屋」。我把這些空間重新整理,並且善用其中的素材,打造多個特色空間。

(老舊的小禮堂,經過簡單的設計和維護就成了立體的校史館)

(校內特色教室:五六一特區,原本是學生口中的「鬼屋」倉庫)

(用「鬼屋」裡面廢棄的課桌椅腳,裝飾成的特色走廊)

(空曠的戶外空間,只要稍微規劃就是很棒的展演空間)

(能源教室,裡頭擺設了許多能源教育的裝置,正確的節能觀念要從小教起)

(替代役宿舍其實可以是孩子的畫布,老空間、新創意)

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老舊的東西?很多人覺得,舊的東西需要被拆除,並且用新的建築物來取代它。但是我認為,需要拆除的是陳舊的觀念,而且要用創意來取代它。所謂的創意,就是在舊的東西和舊的想法之間,找到適當的平衡點。物盡其用,發揮所長。

就如同我在港南國小的經歷,我讓民富的孩子看見自己的優勢;也如同我在陽光國小的經歷,我用有創意的方式活化老舊的空間。民富國小的活化,可以說是我綜合多年以來的經驗,焠鍊出來的結果。這樣的我,也希望帶著南區的各位,一起看見自己的優勢、而且有創意的來使用自己的優勢,然後,和我一起用行動帶領南區朝向更好的地方前進。

我是林碧霞校長,請和我一起點亮南區。


林碧霞 2014.05.07

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

打造創意空間,讓教育走入社區:陽光國小的創校經驗

打造創意空間,讓教育走入社區:陽光國小的創校經驗

陽光國小是我第二所擔任校長職務的學校。我在這裡見證了一所校園的創立,從無到有,我主導了這所校園的規劃細節,把我的理念展現在校園中的每個角落。

民國88年,陽光國小現址上只是一片崎嶇山坡,上頭有沼澤、雜草、菜園、破舊的三合院。從申請設立、籌備到創校,我一路陪伴了陽光國小長達9年的時間,與師生、社區民眾、建築師、專業學者,合力打造屬於孩子與社區的教育基地。


我與籌備團隊堅持的第一個信念,就是要降低校園對原本社區地貌的破壞。在規劃校園空間的過程中,我們盡力維護地貌、地物,順著山坡的地形,不隨意破壞。就面積來看,陽光國小是一所小學校,校地只有1.9公頃,走進校園裏卻不覺得封閉狹窄,其中的空間秘密就藏在這裡。

我相信:多保留一些不一樣的設施,就多一份教育的可能。校園中留存許多比我們先來的事物,不僅是附近居民的記憶,對我來說,也是最深刻的生活教材。因此,我爭取保留校地上原有的三合院,將它改造成母語講堂,甚至是進行生態教育(養雞體驗)的多功能空間。悉數整理的大灶、眠床、廳堂,這裡不只是社區記憶的寶庫,也成為鄉土文化傳承的絕佳場所。

(校園內本來的小三合院,整修前的俯瞰圖)

(今天三合院的樣貌,整修後的三合院是最好的鄉土教室)


整修後內部的樣子,除了把它改成教室之外,我也堅持使用
原本的建築材料,並且儘量維持內部原有的構造,如大灶(左下)、眠床(右上)




我也努力維持陽光校地本身的山坡地形,讓孩子更貼近土地。筆直又平坦的地方,我把它規劃成百米跑道,隆起的部分則做草原,小山丘就弄出梯田的造型,讓現代的校園景觀可以和過去的地景彼此呼應。草地上除了樹木扶疏,我還把原本位於沼澤窪地旁的土地公廟抬高、保存。校園的楊桃木結果時,常可看到孩子摘下楊桃「送給」土地公,祈求大家平安健康,是謂陽光國小一大特色。

(校內唯一的百米跑道,右方隆起的地形則做草地使用)

(大草地中間的土地公廟,還可以看到有人供奉橘子)

(凸起的小山丘做成梯田的造型,再現早期產業風華)


空間讓孩子學會尊重自然、尊重歷史、也讓孩子學會尊重彼此。我讓建築物內的空間保持暢通,打通內牆,營造跨班級的公共空間,讓不同班級的學生有一起上課的機會。空曠的空間回音較大,我也藉此機會教育孩子應控制音量、學習尊重他人。

(暢通且活潑的校園空間)


在陽光國小中,我以各種方式打破校園內外的隔閡。一般人對於校園空間的想像,不外乎大樓與圍牆。為了拉進校園和社區的距離,我於是用水泥磚鋪成視覺上可以穿透的圍牆,活用工地耗材,既維持安全功能,也成為展覽孩子作品的活潑空間。校園從封閉性的空間搖身一變,成為社區開放空間的一部分。

(視線可以穿透的圍牆)

結語

我致力打造一個深根在土地與社區中的校園,為的是讓孩子發現,人們可以用更有創意的方式來與空間相處。在這些和空間互動的經驗中,孩子自然而然地會發展出一種獨特的認識世界的方法,這種方法是貼近自然生態的、而且是貼近歷史人文的。透過創意的空間規劃,我希望孩子可以和土地、和社區產生更緊密的關係。


校園廣場上最初移植過來的樟樹,如今枝葉扶疏。任何樹木只要得到適當的場所,就可以優美的開展。陽光國小創校之今,絕不輕易放棄一花一物,也在多樣的活動中,讓孩子在社區與大自然中學習。

跟大家分享陽光國小創校之今的經驗,是因為我相信南區的各個角落,都有無限潛能,能讓孩子快樂學習,讓社區的爸爸媽媽有綠意盎然的休閒去處。只要有開放的態度,用心對待每個空間,創意就能讓社區重拾生命力。

我是林碧霞校長,我希望讓南區處處是陽光。


林碧霞2014.04.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