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

[好發展系列] 點亮南區,從改善大眾運輸工具開始!


        從五月份以來,細心的市民可能會發現一系列鼓勵民眾搭乘免費公車的活動,包括票選優良駕駛、「綠色運輸周」舉辦抽獎等。為了增進民眾通勤與旅遊的需求,市府從2010年開始推動「免費公車」,希望能藉此改善市民對於公眾運輸的觀感並提高使用率,期許有朝一日新竹能成為「綠色公共運輸示範城」。這項政策儘管立意良好,但真的能成功達到「提升公共運輸品質及競爭力」嗎?相信這不僅是碧霞的疑問,也是許多居民的困惑。一位從小就居住在南區,即將出外念大學的陳同學,向我反映心中一直存在的憤怒。

大眾運輸,南區人心中的痛?
       陳同學認為新竹市公車路線至少存在幾個問題,包含公車班次太少、時間沒有配合主要客群、末班車次太早結束等。而資訊沒有充分揭露、沒有設置候車亭等,更使得人們認為新竹市公車「不方便搭乘」。以南區裡竹塹小巴72路(大潤發2-富群線)與73(大潤發2-花園新城線)為例,附近學齡學生其實很多,但往往受到市府與業者的忽略。陳同學從國中就開始搭公車,卻因為公車班次過少,而且幾乎與上下學時間錯開,造成通勤非常不方便。

  另外,陳同學到了高三必須留校念書,但末班公車卻在傍晚六點多就駛離,只能由家人親自接送。「免費公車」這項政策牛肉立意雖好,端出來後卻看得到吃不到。這也讓許多市民抱怨,在一天疲累的工作過後,還得親自接送小孩,造成惡性循環、加重負擔。陳同學嘗試向市政府投書,但卻得到必須要跟公路局再討論,實為互踢皮球的回應。

        碧霞認為,公共交通運輸牽涉到的層面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廣大,必須正視。陳同學的切身經驗告訴我們,大眾交通工具的設置必須認真考量到使用者的實際需求。從教育的觀點來看,學生們能自行搭車安全上下學,不但家長安心、不用額外耗費心力接送,也可以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技能,並學習如何充分掌握、安排自己的時間。

  而對於社區來說,公共運輸不僅能有效串起區域間的人群網絡,並建立「司機與乘客」的溫馨互動。南區跨區就讀的問題嚴重,良好的公共運輸,是讓學子能安心留在社區內就讀的一環,使南區生活品質躍升。另一方面,觀光與商業發展和大眾交通工具密切關連,更何況在現今提倡綠色環保、永續發展的時代,如何增加公共運輸效能,絕對是我們必須努力邁進的目標。
           南區公共運輸的欠缺規劃,反映的是南區長期資源不均之問題:不只教育資源上有落差,同樣是人口密集之處,東區的相關設備(如候車亭等)就相較完善。因此,我認為是時候大刀闊斧、全盤考量我們對於大眾運輸、甚至是「道路」的想像,第一步就從對公車路線、班次的檢討開始,繼而對公車站牌點進行總體檢。以此為基礎,我們才能更進一步考量是否設置路人休憩的設施、如何進一步何提升生活機能、甚至是觀光業的發展等。
   
        我是林碧霞,我希望公共交通運輸不再是南區人的痛,我希望大眾運輸能真正符合、貼近使用者需求,讓綠色運輸能成為串起南區亮點的重要交通工具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2014.08.26  林碧霞 


找找看!公車站牌藏在哪裡?  面對種種問題,新竹基礎大眾運輸「總體檢」勢在必行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

[好人情系列] 隱藏南區巷弄內的善心

隱藏南區巷弄內的善心

  每當行有餘力,想發揮愛心幫助弱勢族群時,我們通常會想到官方的社福機構,或其他慈善組織。但很少人想過,善心基地很可能就隱藏在我們熟悉的巷弄中,只是等待你去發現。碧霞走訪青草湖一帶社區時,遇到這樣一處收集、轉賣各處資源回收物,再將所得全數救濟貧苦家庭的善心宮廟。宮廟住持行善不欲人知,不願具名,雖然造福無數家庭,卻鮮少出現在新聞版面。這樣的故事告訴我們,南區處處是溫情,只是等待我們去發掘。
  宮廟住持說,一切都離不開「放空歸一,回歸自然」的基本信念。「做回收為什麼一定要賺錢呢?」住持堅持,每天收集回收物賣得多少就全數捐贈,不留分毫。他認為這樣才是真正的奉獻,而非將慈善當成一種事業。在住持眼中,「做善事」來自於對左鄰右舍的關心,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。堅持原則與信念,其他一切交付自然:宮廟資助了上千家、橫跨桃竹苗的弱勢家庭,並建立清冊,掌握弱勢家庭的位置和狀況,定期協助。做了這麼多,卻還是一切隨喜,不執著成敗。
  有些單位收集回收物的過程中,會與真正貧苦的拾荒者發生衝突。不論是低價買入回收物,或者挾人力優勢壟斷資源。住持不希望善心最後變成巧取豪奪,傷害真正需要幫助的人。因此,只收取主動找上門的合作餐廳、家戶。回收物的種類也以難以搬動的玻璃、大型回收物為主,不碰紙箱等許多拾荒老人賴以維生的資源物。
(夜晚時分,一群人在宮廟前面泡茶聊天,旁邊就是每日整理回收物的場地,場面溫馨。)
  雖然默默行善,宮廟的義舉仍舊感動了附近許多人。大家自行出車,到桃竹苗各地收集大型回收物,再回來幫忙整理、轉賣。至今已經累積到13台車,換得的資源,有時還會分送到其他社福中心,讓愛心發揚光大。太陽下山後,奔波各地的卡車逐一回到宮廟。大夥聚在廟前喝茶、閒話家常──不求利己只求利他的善意,最終將大家的感情聯繫起來。
  宮廟低調行善的故事告訴我們,南區一定還有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好人情。事實上,南區是一個新舊居民交雜的區域:住宅社區、公寓大廈、老巷弄之間,既有許多需要幫助的弱勢家庭,也有許多默默發揮愛心的人。就像住持所言:只要從關心左鄰右舍開始,堅持自己的信念,我們就能發現生活周遭的美好,並將愛心散布出去。

  我是林碧霞,請和我一起走入社區,發掘南區處處的好人情。

林碧霞 2014.8.12

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

[好人情系列] 邁向以社區為基礎的老人長期照顧-2


邁向以社區為基礎的老人長期照顧:案例篇


在上一次的文章中,我已經指出老人長期照顧在台灣推行所面臨的問題。今天,我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對於老人長期照顧的理念、以及我認為實務上具體可行的做法。


許多研究報告指出,人的身體固然會老化,但是使得人體快速衰退的原因,其實是社會互動的質量下降。老人之所以「老」,除了身體上的脆弱之外,也和他/她逐漸遠離社會有重要的關係。一般人平時上班、上課都會保持一定的社會互動,這種穩定的社會刺激,能夠讓人們保持穩定的運動和成就感。一旦與社會脫離、減少和人互動的機會,身體衰退的速度將會大幅提升。


將老人集中在照顧機構中並不是一個好的解答。因為在這些機構中,老人只能和少數的人們互動,這與一般人的生活經驗其實有很大的落差。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,除了上班之外,我們還會從事許多活動,如購物、聚餐、...等。在這些活動中,我們可以接觸到很多人。機構,其實一定程度上剝奪了老人與社會接觸的管道,加深社會和老人的隔閡。


最好的情況是,我們可以讓老人在各自熟悉的環境中走完人生。然而,出了機構之外,醫療設備不足、大部份的空間也不見得對老人友善。把老人獨自留在家中,又要擔心反應不及、錯失急救機會。出了家門,樓梯、馬路口,時常是為人疏忽的安全死角,對於行動相對緩慢的老人來說,更是一大問題。


如何讓人可以老得安全、又老得有尊嚴呢?我認為社區其實是一個很棒的答案。我觀察到,在一些人際網絡綿密的社區當中,鄰居之間彼此熟悉,因此容易成為彼此的幫助。在一些傳統的聚落當中,鄰居之間彼此熟悉作息,只要一有問題,鄰居可以馬上發現,即時請求支援。此外,鄰居其實是社會互動的重要來源,只要有好的社區活動,就能夠逐步建立社區網絡,進一步發展成老人照顧社區化的重要資源。


日本就是充分運用社區資源來推行老人長照的國家。在日本,每個社區都有專業的社會工作者,為老人、為社區設計活動。透過這些活動,我們就可以在社區中建立正確的防老知識,也建立起一個彼此互助的信任網絡,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。


芬蘭也是一個對老人社區照顧,投注大量資源的國家。在芬蘭,老人工作不是只有單方面的社會福利,同時也整合了醫療、公共衛生、職能治療等專業。但不論是何種專業,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,老人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環境——也就是「社區」——當中,有尊嚴的完成人生的使命。



面對老年人口日益增加的新竹市,我希望我們能夠一起關心這個議題。南區不乏推行老人長照所需要的條件,只是需要有人可以來思考這個議題、並且落實具體的措施。我希望大家可以和我一起,點亮南區老人長照的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