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

[好發展系列] 點亮南區,從改善大眾運輸工具開始!


        從五月份以來,細心的市民可能會發現一系列鼓勵民眾搭乘免費公車的活動,包括票選優良駕駛、「綠色運輸周」舉辦抽獎等。為了增進民眾通勤與旅遊的需求,市府從2010年開始推動「免費公車」,希望能藉此改善市民對於公眾運輸的觀感並提高使用率,期許有朝一日新竹能成為「綠色公共運輸示範城」。這項政策儘管立意良好,但真的能成功達到「提升公共運輸品質及競爭力」嗎?相信這不僅是碧霞的疑問,也是許多居民的困惑。一位從小就居住在南區,即將出外念大學的陳同學,向我反映心中一直存在的憤怒。

大眾運輸,南區人心中的痛?
       陳同學認為新竹市公車路線至少存在幾個問題,包含公車班次太少、時間沒有配合主要客群、末班車次太早結束等。而資訊沒有充分揭露、沒有設置候車亭等,更使得人們認為新竹市公車「不方便搭乘」。以南區裡竹塹小巴72路(大潤發2-富群線)與73(大潤發2-花園新城線)為例,附近學齡學生其實很多,但往往受到市府與業者的忽略。陳同學從國中就開始搭公車,卻因為公車班次過少,而且幾乎與上下學時間錯開,造成通勤非常不方便。

  另外,陳同學到了高三必須留校念書,但末班公車卻在傍晚六點多就駛離,只能由家人親自接送。「免費公車」這項政策牛肉立意雖好,端出來後卻看得到吃不到。這也讓許多市民抱怨,在一天疲累的工作過後,還得親自接送小孩,造成惡性循環、加重負擔。陳同學嘗試向市政府投書,但卻得到必須要跟公路局再討論,實為互踢皮球的回應。

        碧霞認為,公共交通運輸牽涉到的層面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廣大,必須正視。陳同學的切身經驗告訴我們,大眾交通工具的設置必須認真考量到使用者的實際需求。從教育的觀點來看,學生們能自行搭車安全上下學,不但家長安心、不用額外耗費心力接送,也可以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技能,並學習如何充分掌握、安排自己的時間。

  而對於社區來說,公共運輸不僅能有效串起區域間的人群網絡,並建立「司機與乘客」的溫馨互動。南區跨區就讀的問題嚴重,良好的公共運輸,是讓學子能安心留在社區內就讀的一環,使南區生活品質躍升。另一方面,觀光與商業發展和大眾交通工具密切關連,更何況在現今提倡綠色環保、永續發展的時代,如何增加公共運輸效能,絕對是我們必須努力邁進的目標。
           南區公共運輸的欠缺規劃,反映的是南區長期資源不均之問題:不只教育資源上有落差,同樣是人口密集之處,東區的相關設備(如候車亭等)就相較完善。因此,我認為是時候大刀闊斧、全盤考量我們對於大眾運輸、甚至是「道路」的想像,第一步就從對公車路線、班次的檢討開始,繼而對公車站牌點進行總體檢。以此為基礎,我們才能更進一步考量是否設置路人休憩的設施、如何進一步何提升生活機能、甚至是觀光業的發展等。
   
        我是林碧霞,我希望公共交通運輸不再是南區人的痛,我希望大眾運輸能真正符合、貼近使用者需求,讓綠色運輸能成為串起南區亮點的重要交通工具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2014.08.26  林碧霞 


找找看!公車站牌藏在哪裡?  面對種種問題,新竹基礎大眾運輸「總體檢」勢在必行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