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

【感恩南區,讓教育繼續在每個角落發光】

【感恩南區,讓教育繼續在每個角落發光】

  選舉就像一場馬拉松。今年2月碧霞退休後,隨即決定以繼續為公共服務的精神,投入選戰。市議員的角色對碧霞來說,是一個延續理想的可能。這場漫長的賽跑,11/29是結果揭曉的日子,雖然結果不盡讓人滿意,然而,碧霞心中除了感謝還是感謝。
  在碧霞40餘年的教育生涯中,始終相信教育不只在於結果。生命的每一份經驗,都是難得的緣分與積累。這幾個月間,碧霞每天的行程都一步一腳印的走過每條南區的巷弄。一位接著一位,一戶接著一戶,碧霞與南區的大小朋友聊生活煩惱,社區問題,這些點點滴滴是這幾個月最美好的風景。
  走訪社區,讓碧霞認識了許多新朋友,也跟許多舊識重新取得聯絡,原來有這麼多的好朋友就住在南區。此外,每週服務處的活動,有歡笑有驚喜,凝聚了許多關心教育的心意。碧霞相信,打造服務處成為社區加油站,至少在這幾個月內,在社區帶來改變。
  這一路走來,首先要感謝台聯黨團的提名,給我機會開始這段特別的經驗。而在這段旅程中,所有曾給予碧霞加油打氣,情義相挺的親朋好友,不管是一聲鼓勵、一起建立服務處、一起行腳社區的夥伴,都銘刻在我心裡,謝謝你們的陪伴。最後,更要感謝所有支持我的理念,將寶貴選票投給我的南區選民。
  這段寶貴的日子,碧霞會深深記在腦海裡。南區還有很多可以奉獻的地方,很可惜沒有機會為大家服務。但暫時的休息不代表已經到馬拉松的終點,教育可以發生在每個地方,碧霞將繼續在各個不同的領域,關心我們的南區,為社會服務。碧霞始終堅信:教育是我們最好的選擇!讓我們一起繼續努力。

  林碧霞 鞠躬

        2014.11.29

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

[四大理想系列之四] 好發展:精準掌握,打造南區特色


   每個人對於家園都懷抱著許多美好想像,但最困難的部分並不在於提出天馬行空的藍圖,而在於能不能找出最適合、最有發展性的規劃,以及如何確實完成這些理 想。碧霞堅持:唯有知道自己現在的位置,了解我們的長處與弱點、有哪些可以發揮的勝處,才能展望未來、讓家鄉永續發展。
  
  因此,碧霞理念中的四大主軸,包含好教育、好人情、好發展、好環境等,都立足在這些思考上,透過實地走訪,在社區裡一步一腳印的仔細調查,並且謙卑地向鄉親們學習、請教,再加上自己多年來累積的教育實際歷練,才謹慎地提出這些規劃。

  其中,基礎設施的改善刻不容緩。道路交通問題一直是新竹市民心中的痛,如何保障居民「行」的安全,不但是民眾生活最基本的要求,如何在安全與生態環保間尋求平衡,創造更好的居住環境,絕對是邁向發展的重要基礎。而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改善,不僅讓我們移動更方便,也牽涉到整個南區生活教育機能的調整規劃,也是進一步發展觀光產業的基礎。除了要有完善的交通建設讓人潮可以匯流,如何把人凝聚起來也是一大重點。社區裡的集會所便扮演了這樣的角色,然而讓空間使用更有效率,發揮更多效用,也是我們可以著力的地方。

 http://psiasouth.blogspot.tw/2014/06/blog-post_14.html
http://psiasouth.blogspot.tw/2014/08/blog-post_26.html 
http://psiasouth.blogspot.tw/2014/09/blog-post_12.html

  而如何在現有物質條件下,帶入不同的思維與資源,使「舊地貌」迸發新的發展可能,是我對南市里「南門市場」再生的期望。透過「活化」在中華路、西大路精華地段的南門市場,不僅貼近居民在地生活需求,也能進一步刺激在地特色產業發展。此外,對於下竹里後車站商圈、汽車轉運站的規劃,也是發展南區與整體都市的一大重點。


http://psiasouth.blogspot.tw/2014/05/blog-post_30.html
http://psiasouth.blogspot.tw/2014/06/blog-post_9.html

  面對新世紀的各種挑戰,包括經濟產業上的、文化層面上的不足,我們更應該主動出擊,提出解方。在這幾個月的南區行腳中,碧霞常常驚嘆於隱藏在社區裡的活力,被許多社區達人精緻的文化技藝所吸引。這些發現更讓碧霞深刻體悟:南區裡俯拾皆是創意與用心的技藝,只欠缺制度性、有系統的養成、串聯與行銷推展。

http://psiasouth.blogspot.tw/2014/06/blog-post.html

  碧霞一直認為:要怎麼「發展」,要怎麼才能發展的「好」,除了要深刻認識自己,也要以全面、整體的視角進行評估,提出準確且符合南區需求的政策。讓我們以「地盡其用、人盡其才、物盡其流、貨暢其通」為準則,改變停滯不前的現況。 

  11/29,誠摯邀請您支持9號碧霞,一起攜手培養南區意識與南區特色,打造社區新風貌與串聯產業創新。點亮南區,就從這裡開始!



[四大理想系列之三] 好環境:好山好水好南區

  來過碧霞服務處的朋友,一定對於玻璃門上浮貼的藍天綠地有印象,那是一張從山頭俯瞰南區拍攝的照片。當初選擇這張照片,既是碧霞對南區美景的讚嘆,也是期許。
  碧霞點亮南區的四大理想之一,就是「好環境」。事實上,南區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:西邊有客雅溪及南門溪,灌溉的重要渠道汀埔圳,更貫穿南區。往高峰、柴橋里走,有新竹八景之一的青草湖,更有綠意盎然的十八尖山。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,值得我們好好愛護。
  因此,碧霞主張打造南區成為低碳,環境友善的社區。跟其他理想一樣,我們拒絕空泛的口號,而是嘗試尋找具體可以改變的地方著手。從哪裡開始呢?這幾個月來,碧霞走訪了極具文史價值的汀埔圳口琴橋,也實地考察客雅溪畔的排水問題。

[好環境系列] 客雅溪畔為何淹水?──談振興路一帶的排水、發展問題

  我發現問題的關鍵在於:許多針對環境的規劃,都缺乏在地的聲音,看不到真正問題核心。例如排水管過低、河川地缺乏規劃是造成振興里淹水的主因,政府卻不斷加高堤防,無法解決問題。因此碧霞的政見主張是,傳達社區居民的心聲,全面檢視客雅溪畔,進行綠化、防洪與整治。同時,也在過程中找到許多隱形的文史寶藏,加以保存。
  然而,除了自然生態及文史資源的保護,街道的整潔與市容改善,也是打造好環境的重點。這幾個月來,碧霞多次協助反映停車規畫問題,以及社區民眾亂丟垃圾的問題。協助發放傳單,設立標語,並跟相關單位反映。若有機會為南區服務,碧霞希望調整鐵道旁的停車位規劃,紓解停車問題。同時,整理、增設相關的公共設施:如南區圖書分館及公園。這些努力,都有機會讓南區巷弄充滿綠意,容易通行。

[
南大-振興路口交通號誌及標線的改善]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siasouth/posts/389758551181935
[振興路社區亂丟垃圾環境問題處理]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siasouth/posts/375778859246571

  碧霞對於環境的關心,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便已開始,一路走來,始終如一。參與校園規劃時,碧霞一向秉持珍惜資源,關懷環境,順勢而為的精神,也讓孩子從中學習與環境共生。

[食安風暴時,碧霞參與連署校園午餐行動]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siasouth/posts/384991418325315

  不論是在港南國小打造海口溝生態教室,於陽光國小保存傳統三合院及自然地景,或在民富國小,透過巧思,蒐集難以清理肯氏蒲桃果實,製作創意商品。這些改變不需花大錢,而是要用耐心與細心,腳踏實地的去做。
  碧霞希望以同樣的熱誠,讓南區擁有傲視新竹的綠意美景。11/29,請支持9號碧霞,讓碧霞能延續這幾個月來的努力,一起點亮南區。
  

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

[四大理想系列] 好人情:打造南區一家親

  上回我們詳細的說明了好教育的理念,碧霞四大理想的第二部分是:好人情。自從參與選舉之初,碧霞便一直在思索:到底「南區」是什麼?「南區」有什麼樣的意涵?「南區」的獨特之處是什麼?雖然選舉的時候「南區」被獨立劃出一個地理空間來,但在一開始問大家「南區」特別在哪裡時,答案似乎朦朦朧朧的,雖然好像有某種東西,但卻常常讓人一時說不上來。

  但就在持續走訪社區的過程中,在跟民眾聊天話家常的時候,在居民分享自己家族歷史或自傲的手藝產業時,在他/她們閃爍著真摯光芒的雙眼裡,碧霞逐漸找到了答案。那正是一種對於土地、對於社區、生活周遭人事物的關懷,以及對於保存某些傳統的熱愛,或者是為了精益求精、追求創新竭盡所能的渴望。正是在拜訪「南區人」的過程中,碧霞體認到凝聚「南區意識」的重要性,以及以人為本、維繫人際關懷網絡的珍貴精神。    

  因此在制度設計上,碧霞認為必須透過包含建立社區公托中心、社區愛心商店、社區廚房、充實社區活動中心與落實老人社區照護等幾項實質政策,除了解決居民生活需求外,也讓「社區」成為具有活力、內部能彼此扶助的綿密人際網,並從中進一步培養對自身社區的情感與認同。

[好人情系列] 隱藏南區巷弄內的善心
http://psiasouth.blogspot.tw/2014/08/blog-post.html
[好人情系列] 邁向以社區為基礎的老人長期照顧-2
http://psiasouth.blogspot.tw/2014/08/2.html
[好人情系列] 邁向以社區為基礎的老人長期照顧
http://psiasouth.blogspot.tw/2014/07/blog-post_24.html
社區廚房不是夢:從愛心便當談起
http://psiasouth.blogspot.tw/2014/05/blog-post_27.html


  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,我們也必須積極發掘南區的特色,像是舉辦假日南區特色活動等。除了創新、推動南區的產業發展外,另一方面也能透過深入了解、甚至是課堂外的教育等,發展南區的獨特人文氣質。

[好人情系列] 以相渡眾生:專訪新竹市工藝之家陳慧芬女士
http://psiasouth.blogspot.tw/2014/11/blog-post_16.html
[好人情系列]用黏土創造更多互動可能:頂竹里的黏土達人http://psiasouth.blogspot.tw/2014/11/blog-post_13.html
[好人情系列]轉角遇見藝術:探訪湖濱里社區的美術畫室http://psiasouth.blogspot.tw/2014/10/blog-post_29.html
[好人情系列] 南區再發現!專訪新竹的在地驕傲「丸竹」
http://psiasouth.blogspot.tw/2014/10/blog-post_23.html
[好人情系列]在南區重新發現傳統手藝:碩果僅存的手工刻印師傅http://psiasouth.blogspot.tw/2014/10/blog-post_17.html
[好人情系列] 一切從基本做起:南大路的書法達人
http://psiasouth.blogspot.tw/2014/10/blog-post.html
[好人情系列] 不只是手工串珠!──專訪高峰里麗晶DIY串珠工作室葉老師http://psiasouth.blogspot.tw/2014/09/diy.html

  碧霞期許自己能將這些人、這些情感串連起來,透過互動、參與、推動改變與共享等,扮演積極推動的角色。無論是在制度層面上的改善,或者是發掘南區亮點,甚至希望讓大家能以作為「南區人」為傲,透過這樣一點一滴的努力,有朝一日願讓南區不只成為新竹的南區,更能放眼成為更多地區的模範。
  11/29,誠摯邀請您走進投票所,支持9號碧霞,為「南區」投下您支持的一票。

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

我愛南區,教育最有力(公辦政見發表發言稿)

我愛南區,教育最有力


各位鄉親您好:
  我是東區第二選區,「南區」市議員候選人9號林碧霞,我經營過三所小學,新竹市的人想到海洋學校,就想到海邊的港南國小;新竹市甚至全國的人,想到最能以孩子的學習為主的教學時,就會想到陽光國小;新竹和全國的人想到環境教育做的最好,就會想到民富國小。
(教育必須進入議會,這是碧霞的核心價值)
  台聯是一個重視理念和實踐的政黨,今年三月,希望我延續、擴大以上三所學校辦學的智慧與成效,用教育的信念和行動面對我們南區的問題,創造我們南區的亮點。所以,教育需要進入議會,我必須勇於轉換角色,讓台聯有一席在議會。  將近十個月的走訪社區過程中,大家最常問的問題是:我住在東區欸,南區在哪裡?第二選區又是什麼意思?最近發的選舉公報,南區、第二選區名詞都不見了,只有一個東區。
  為什麼東區、北區的人、議員沒有這樣的困擾呢?這背後是不是藏著大小眼的分別心呢?各位,我們在學校學地理位置,有東就有西,有北就有南:這是學地理方位的基本概念。現在這樣隨變更換、稱呼南區,就像把新竹市人叫做竹北人、叫做竹東人,新竹縣人說是沒有關係一樣的荒謬,新竹市人會認同嗎?
  這個區域認同,關係到市政府針對資源分配的公平性、合理性、經常性,必須加以思考,否則會產生行政與實際的落差,例如:實際上,南區的小孩放學後常等不到公車,市政府他說:沒有啊,你們東區很多公車;南區沒有圖書館,他說:有啊,你們東區的那裡那裡,南區常淹水。他說,沒有啊,你們東區地勢高不常會淹水。南區的溪流被污染,他說,你們東區已經做污水排放管了啊。
  啊『選前說有南區、選後沒有南區』的治理心態,好荒謬、好無情!造成南區人不知道自己是誰,影響有多大?因為覺得事不關己,就不會珍惜自己的好,遇到有問題也不會團結,而任人宰割。因為,沒有人會去特別發聲,就不被市政府重視。
  『自己的區域自己重視』,因此,我政見的核心思想是:選前有南區,選後一樣要有南區,要建立南區人的意識、態度和行動,以南區整體價值來看、來爭取、來建設,不要再滿足於零星式、餵養式的軟硬體建設,要凝聚南區人的力量,來發展和創造。

  當然這個核心價值,必須透過以下四個向度來完成:
  第一個是好教育。提到教育政策,許多人會以為只跟學校有關。但教育不只發生在教室,更發生在公共空間與生活之間。現在,我們的老師和行政面臨很大的壓迫。一天只有八小時,除課本的教材跟活動外,還要教國防、租稅教育、家庭教育、教社會教育,老師疲於奔命,每件事都被要求做,每件事都做不好。
  其實社區教育才是根本、一個有好教育的社區,小孩不必越區就讀、放學後在社區教室向社區達人學才藝,有社區的人一起照顧我們的孩子,小孩怎麼會變壞?大人有事情做,有被人需要,怎麼會無聊?因為要教小孩,所以大人需要不斷再進步,南區要有圖書館、各里要有讀書室,變得非常重要。而且社區有很多了不起的人,有一些沒有利用的地方,值得我們來做假日學校、非營利幼兒園進行托育,以減輕家長負擔。
  尤其我們台聯主張五歲孩子提早入學,真的是好政策。現在五歲的小孩已經很聰明、學習力強,如果能提早一年進入社區鄰近學校就讀,學費從幾萬塊的負擔,可一下子降到不到一千塊、又減少接送、尤其是對弱勢家真是一大福音,我當選後要和台聯的立委努力爭取。
  第二是:好人情,以及互動、參與、改變、共享的價值觀。俗話說:遠親不如近鄰,人的趣味,就是會互相招呼、互相照顧、生活希望更精彩、希望不會無聊。我在新興里看見一個家庭式的互助活動:一個嘉義來的藝術年輕人,教著2-4歲的小小孩畫畫、做餅乾,旁邊一群媽媽互相照顧大家的小孩,中午還一起吃便當、聊聊帶孩子經。這就是我想推動的社區孩童托育的理念和方式:一方面給年輕人的才華有表現的機會,有薪水養活自己,另一方面,年輕的媽媽一個人帶小孩辛苦又可能覺得被綁住,如果社區多一些這樣有人情味的地方,我相信年輕人願意多養一個小孩,小孩也會快樂的成長。
  那對於一般人或高齡人,我們就需要有固定的場所進行互相聯絡感情的地方。所以我主張各里皆有活動中心或聚會場所,充實現有相關設施,尚無活動中心或聚會場所的里,將積極爭取設置。其次主張:整合教育、醫療資源推動幼兒、高齡長輩照護社區化,推廣社區愛心概念,設置愛心商店、社區廚房,關懷弱勢族群,舉辦南區假日特色活動,把南區的歷史、人文交給我們的下一代。

(南區有山有水,也有新舊文化交流的可能)

  第三個是:好環境,以及低碳、永續的生態價值觀。有句話說:人能創造環境,環境也能改變人。南區環境有山有水的自然環境我們要一代交給一代,不能讓他山不成山,水不成水的被破壞和被污染。我認為安全的、友善的、綠美化、整潔的是很基本的環境條件,南區的道路品質不好,南區人常常要和車輛爭路,好危險,我們的小孩放學等不到公車,年紀比較大的長輩要走很遠的路去搭公車、路上走累了沒有可以休息一下的座椅,更不用說沒有公共停車場等,我當選後一定要來爭取這些照顧。
  第四個是:好發展,讓地盡其用、人盡其才、物盡其流、貨暢其通。我們台聯反對政府犧牲弱勢行業而長他人、他國之利益。ECFA、服貿協議,自經區條例,都是我們極力反對的。昨天我再一次去南門市場,外面空蕩蕩,裡面不到十個攤位,好淒涼!我們市政府居然讓這樣位在中華路、西大路的精華地段荒廢幾十年,怎麼對得起這裡的居民?對這裡的里民是種很大的傷害!
  當然,都更計畫要用心討論,但至少先撥一些經費整理環境、邀一些團體在這裡辦活化活動,這些是容易做的。要活就要動,人是如此,空間也一樣。沒有人味的地方多可怕啊!再說後車站商圈、汽車轉運站規劃與發展,不能只有點、要全面性的思考,否則只會為南區帶來另一個災難!再說:在我一次又一次拜訪中,認識我們南區有很多人才和行業,有年輕人的創意、有傳統的工藝,南區有不少空地方、空房子,像眷村區,我主張邀請、串連有意思行業達人駐點、給年輕人容易創業,深化地方已經有的的行業,活化,催生為南區藝術村,帶動發展動力與特色。
(議員的職責多元,公開發表政見也是職責之一。然而南區發表會卻只有兩位候選人到場,這意味著什麼?)
  議員服務的角色是多元的,監督立法、行政與財政是基本職責,更要充實的引進與善用各種資源,活化的閒置空間與環境,具有新觀念的催生有意義的制度和福利。

教育是什麼,教育是信念、是我們相信什麼;教育是歷程、是如何做對的事;教育是結果,是我們發揮了哪些影響力?我相信南區藏有豐沛的能量,透過教育的信念、歷程和行動,便能使南區成為有意思的區域,彰顯出新竹的特色,我有將近20年的辦學經驗,帶給學校新風貌,帶給孩子快樂的學、老師有專業的教、家長有方向的陪伴;請相信我,教育進入議會也會變得很教育;所以,11/29日,南區市議員選舉,教育是最好的選擇,11/29日,請支持9林碧霞。

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

[好人情系列] 以相渡眾生:專訪新竹市工藝之家陳慧芬女士

(位於高峰路巷子裡,有著一處充滿佛意、靜謐的世外桃源)
       走訪南區17個里,除了能與居民們直接面對面、話家常,也是跟大家學習取經、討論未來發展藍圖的寶貴機會。這次碧霞來到位於高峰路的如勝佛像工作室,拜訪其中的核心人物陳慧芬女士。除了對佛像工藝有更多的認識,在拜訪的過程中,更對許多文化發展的經驗與意見進行交流,讓碧霞進一步思考南區的獨特性為何,未來又該往哪個方向前進。
(如勝佛像工作室第三代-陳慧芬女士)
        陳慧芬女士的家族從爺爺開始,就對佛像雕刻有著極深的興趣,但爺爺陳鏡波先生只因興趣而不願以此為業,不願為五斗米折腰,但這卻種下了家族與佛像的因緣。陳慧芬女士的父親陳如鯉先生一開始也只是在閒暇的時候創作,後來才專心投入這項技藝,決心研發與創作更好的配料與作品。一開始的重點是在日本民俗藝品上,作品主要的銷往日本的寺廟、廟會,而後因為日本80年代經濟泡沫,使他們不得不另尋重心,開發台灣與其他國內外的市場。近幾年來則主要投入經營中國大陸,經過一番篳路藍縷的過程,逐漸將作品定為於精緻化的產量,目標為金字塔端的客群,成功與其他低價競爭的同業畫出區隔。陳女士描述這個過程像是撒下工藝的種子,逐漸在中國市場發芽、茁壯,在立足台灣的情況下,引領中國市場,並且希望能在未來開拓歐美對於「東方文化」藝術的興趣。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 從這個故事中,彷彿見證了一整個台灣佛像產業發展的歷史。但在這整個過程中,陳女士提到政府一直到近幾年才開始投入文創產業的培養,包括建立工藝家制度、透過手工藝品研究中心扶植藝術家,或者像是新竹市政府推出結合民眾的展覽,或在前幾年文化部輔助成立博物館幫忙行銷與建立知名度等。在發展的過程中,政府的幫助是比較晚才開始的,強度也不比對岸中國對產業的大力扶植。  

(正專心創作的工作室成員)
(各自忙著彩繪上色的工作室一隅)
        雖然晚起步,但總 比沒有開始好。除了企業自己的努力,更重要的是思考產官學如何攜手協力,讓產業在台灣站穩腳步,邁向國際舞台。陳女士提到「認識自己的位置與長處」是很重 要的關鍵。台灣現今的優勢在於其文化底蘊與服務業,如何加強這個部分,行銷到其他區域是未來發展的重點。以新竹來說,民眾消費能力雖高,但老街一直做不出自 己的特色來,民眾一但想進行文化休閒或觀光,往往都朝別的縣市跑。其實市民對於文化資產是有期待的,應該學習其他縣市建立藝文區、發展特色文創、滿足在地 居民吸引外地觀光客等。而這些在在都需要政府政策的配套措施,才有可能建立像是鶯歌、三峽、大溪等文化品牌。陳女士也特別提到,在131個精挑細選而出的台灣工藝之家中,新竹就佔了11家,如何串聯起來,如何發揚光大,如何回應市民對於新竹歷史與文化的情感、休閒需求?這些都是新竹號稱文化科學城所必須深刻思考的問題。  

(每尊佛像背後都有著許多的故事。)
      從北大路到現今高峰路的工廠,陳慧芬女士期待這個傳統產業,能發展成為百年企業。從民國六十幾年開始,歷經不同創作風格的創新、產業的流轉興衰,現在重點放在後端彩繪與上色藝術人才的培養上,站在以往的基礎上,穩步往接下來的目標奮鬥。

        我是林碧霞,邀請您一起規畫並實踐關於我們的文化藍圖,唯有了解南區有什麼,我們才能從南區的觀點,構築我們的現在與未來!

(專注的工作室場景)
(彩繪,是根留台灣的基礎)
(展覽館佛像之一)

(每一尊佛像都有不同的材質、不同的做工)

(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)

(談話中,陳慧芬女士微笑著分享道:「法師以法來渡人,我則希望能以相渡眾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