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

用黏土創造更多互動可能:頂竹里的黏土達人

用黏土創造更多互動可能:頂竹里的黏土達人

  走訪社區時,碧霞一直在想,如何為城市疏離的人際關係搭起橋樑呢?互動,可能就來自看似簡單的小東西。碧霞這回想大家分享一位頂竹里的黏土達人。想到黏土,大家可能覺得只是小朋友的玩具,但蔡老師十多年的創作經驗告訴我們,黏土不但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,更可以是串起人際關係的橋樑。
(蔡老師的工作室陳列了琳瑯滿目的作品)
  走進蔡老師隱藏巷弄裡的工作室,琳瑯滿目的黏土作品擺滿了牆壁及櫃子,幾乎都是她的心血結晶。問起為何開始接觸這項技藝,才知道背後有段溫馨的故事。
  原來,老師的兒子小時候某次從學校美勞課帶回黏土作品,開心地跟媽媽分享。老師看這東西十分有趣,便跟兒子兩人買材料自己在家裡玩了起來。「我們做了一隻很像壁虎的娃娃魚,身上的斑點洞洞還可以用來夾筆,放在桌上非常有趣。」玩黏土,成了母子兩人最幸福的時光之一,也燃起了老師對黏土的熱愛。
  上色是黏土創作中相當困難的部分,用水彩上色雖然方便,但遇濕氣容易掉色。要如何固定住美麗的色彩呢?好學不倦的老師一路走來,詢問了有在上色釣具的親戚,甚至因此參加社教館的紙黏土課程。這才知道還有壓克力顏料、噴亮光漆種種的選擇。過程中,也逐漸發展出自己對於不同技法的觀點。
(上色是黏土製作的一大學問)
  鑽研至今,老師時常去社區大學上課,分享自己的技藝給更多感興趣的人,更透過社大「社區服務」的機制,輪流在新竹各個里去上課。為何想這麼做呢?老師說,過去住在鄉下,庄頭庄尾彼此感情都很好,但現在住在城市裡,往往只認識左右幾戶人家的名字,見面也不會打招呼。她希望捏黏土的活動,不僅讓大家認識藝術創作,更可以成為社區交流互動的平台。
  「有阿嬤學會捏黏土之後,跟孫子輩有了同樂互動的機會,也讓她有更多動力。」黏土成為親子、社區關係的黏著劑。不僅如此,社大黏土班也會固定去文化中心展覽。結合在地文化主題的創作,也是老師樂見的嘗試。
  當然,黏土技藝的教學需要長期經營,老師也曾想在社區推廣,卻被里長以沒有需求或預算等理由打回票。即使老師願意無償分享,溝通跟觀念上的落差還是造成不小阻礙。即使如此,老師對於黏土教學的熱情絲毫不減。
  要讓人願意走出家門,認識左鄰右舍,有時需要一些催化劑。能提供社區互動平台的,不只有玩黏土,許多碧霞過去走訪過的達人,都是串連社區的種子。我們需要做的是提供補助,妥善利用公共空間(如:里民活動中心),開創更多分享的可能。
  我是林碧霞,我相信南區藏有豐沛的文化能量,透過分享便能改變社區面貌。請支持9號碧霞發掘社區達人,活化公共空間。
(黏土也是一種藝術,經過裱框設計就成了美麗的立體圖畫)

  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