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

[好人情系列] 以相渡眾生:專訪新竹市工藝之家陳慧芬女士

(位於高峰路巷子裡,有著一處充滿佛意、靜謐的世外桃源)
       走訪南區17個里,除了能與居民們直接面對面、話家常,也是跟大家學習取經、討論未來發展藍圖的寶貴機會。這次碧霞來到位於高峰路的如勝佛像工作室,拜訪其中的核心人物陳慧芬女士。除了對佛像工藝有更多的認識,在拜訪的過程中,更對許多文化發展的經驗與意見進行交流,讓碧霞進一步思考南區的獨特性為何,未來又該往哪個方向前進。
(如勝佛像工作室第三代-陳慧芬女士)
        陳慧芬女士的家族從爺爺開始,就對佛像雕刻有著極深的興趣,但爺爺陳鏡波先生只因興趣而不願以此為業,不願為五斗米折腰,但這卻種下了家族與佛像的因緣。陳慧芬女士的父親陳如鯉先生一開始也只是在閒暇的時候創作,後來才專心投入這項技藝,決心研發與創作更好的配料與作品。一開始的重點是在日本民俗藝品上,作品主要的銷往日本的寺廟、廟會,而後因為日本80年代經濟泡沫,使他們不得不另尋重心,開發台灣與其他國內外的市場。近幾年來則主要投入經營中國大陸,經過一番篳路藍縷的過程,逐漸將作品定為於精緻化的產量,目標為金字塔端的客群,成功與其他低價競爭的同業畫出區隔。陳女士描述這個過程像是撒下工藝的種子,逐漸在中國市場發芽、茁壯,在立足台灣的情況下,引領中國市場,並且希望能在未來開拓歐美對於「東方文化」藝術的興趣。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 從這個故事中,彷彿見證了一整個台灣佛像產業發展的歷史。但在這整個過程中,陳女士提到政府一直到近幾年才開始投入文創產業的培養,包括建立工藝家制度、透過手工藝品研究中心扶植藝術家,或者像是新竹市政府推出結合民眾的展覽,或在前幾年文化部輔助成立博物館幫忙行銷與建立知名度等。在發展的過程中,政府的幫助是比較晚才開始的,強度也不比對岸中國對產業的大力扶植。  

(正專心創作的工作室成員)
(各自忙著彩繪上色的工作室一隅)
        雖然晚起步,但總 比沒有開始好。除了企業自己的努力,更重要的是思考產官學如何攜手協力,讓產業在台灣站穩腳步,邁向國際舞台。陳女士提到「認識自己的位置與長處」是很重 要的關鍵。台灣現今的優勢在於其文化底蘊與服務業,如何加強這個部分,行銷到其他區域是未來發展的重點。以新竹來說,民眾消費能力雖高,但老街一直做不出自 己的特色來,民眾一但想進行文化休閒或觀光,往往都朝別的縣市跑。其實市民對於文化資產是有期待的,應該學習其他縣市建立藝文區、發展特色文創、滿足在地 居民吸引外地觀光客等。而這些在在都需要政府政策的配套措施,才有可能建立像是鶯歌、三峽、大溪等文化品牌。陳女士也特別提到,在131個精挑細選而出的台灣工藝之家中,新竹就佔了11家,如何串聯起來,如何發揚光大,如何回應市民對於新竹歷史與文化的情感、休閒需求?這些都是新竹號稱文化科學城所必須深刻思考的問題。  

(每尊佛像背後都有著許多的故事。)
      從北大路到現今高峰路的工廠,陳慧芬女士期待這個傳統產業,能發展成為百年企業。從民國六十幾年開始,歷經不同創作風格的創新、產業的流轉興衰,現在重點放在後端彩繪與上色藝術人才的培養上,站在以往的基礎上,穩步往接下來的目標奮鬥。

        我是林碧霞,邀請您一起規畫並實踐關於我們的文化藍圖,唯有了解南區有什麼,我們才能從南區的觀點,構築我們的現在與未來!

(專注的工作室場景)
(彩繪,是根留台灣的基礎)
(展覽館佛像之一)

(每一尊佛像都有不同的材質、不同的做工)

(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)

(談話中,陳慧芬女士微笑著分享道:「法師以法來渡人,我則希望能以相渡眾生。)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