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

[好環境系列] 客雅溪畔為何淹水?──談振興路一帶的排水、發展問題

客雅溪畔為何淹水?──談振興路一帶的排水、發展問題


  一個颱風剛過,另一個颱風已在太平洋形成。學生們可能期待著颱風假,但對振興路一帶低窪地區的居民來說,每逢颱風便提心吊膽,擔心又要淹水了。碧霞走訪社區時,在振興路客雅溪畔遇到一位楊大哥。大哥帶我沿著堤防步道走,抱怨振興路三年一大淹,平時下雨更時常積水;市府卻只會不斷加高堤防,沒有真正解決問題。

(過去的圍堤只到磁磚高度,如今已經高達200公分,卻還是無法避免淹水。)
  確實,振興路、新興地下道一帶鄰近客雅溪畔,經常由於颱風暴雨積水上新聞。大哥指著岸邊的圍堤說,以前還只有50公分高,這一兩年已經加高到200公分。為何這樣還無法改善問題呢?原來問題關鍵出在兩處:首先,河岸有兩支排水管,設置位置非常低,只要客雅溪水位上升,必然發生倒灌。其次,河床周圍鋪設了大量的消波塊,導致河床上升、淤積。於是,因為河床淤積墊高,堤防越蓋越高,下面卻留了兩處逢雨必倒灌的排水孔。這樣如何能不淹水呢?

(排水孔就在溪面高度附近,水位高漲時,極容易倒灌)
(畫面左方可以看到許多堆放的消波塊,可能成為墊高河床的元兇)
  作為振興里的老居民,楊大哥說,二十多年前,這塊溪畔還是人煙稀少的旱地。但隨著都市擴張、地下道開通,振興路的新興住宅區,已經成為竹教大生活圈的一環。然而,這一區的公共建設規劃卻相對緩慢。例如,鐵道旁的巷弄人口眾多,一直有大量的停車需求。卻只見市府以紅線禁止,而沒有適度將鐵道花圃改為停車位,或規劃公有停車場。
  為何這樣人口密集的地帶,不僅欠缺規劃,又潛藏著防洪的大漏洞呢?我認為,防洪、停車位等空間規劃,都涉及到土地利用問題。土地利用的問題,需要跨單位的溝通、合作,更需要官員實地走入社區,才能了解現況。然而即使周邊市容已大幅翻轉,對市府來說,客雅溪畔劃入河川用地幾十年如一日,不需調整。同時,此處分區複雜,牽涉到都發處、水利署、鐵道局等等單位。政府單位各管各的區域,無法通盤考量。根據我走訪社區的經驗,有哪些增加的需求,又有哪些規劃上的失誤,往往只有當地居民最了解實際狀況。

(沿著客雅溪畔,有一片長形的荒地,是否能有其他利用的可能呢?)
  那麼具體來說,排水、停車問題如何解決呢?楊大哥建議:首先,規劃引道將排水口移到高處,避免倒灌。其次,將河岸旁荒廢的公有地妥善規劃為停車場,設置閘門。若能延著河岸活化,便能緩解振興路、南大路的車位需求,增設親水自行車道。最重要的是,必要時可以關閉作為滯洪區。

  社區民眾未必有水利土木工程知識,也未必瞭解土地利用的種種問題,然而,實際生活在災害第一線的,卻是他們。正因為如此,我希望能透過走訪,了解社區大大小小的心聲。有時,只要一個規劃或工程上簡單的調整,就能解決問題。
  我是林碧霞,我希望讓客雅溪不再讓人懼怕。站在居民的立場,為南區處處打造「好環境」。

2014.7.29 林碧霞 

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

[好人情系列] 邁向以社區為基礎的老人長期照顧

邁向以社區為基礎的老人長期照顧:問題篇


繼上一次的兒童託育議題之後,今天我想要和大家討論另外一個我也相當重視的議題,那就是「老人長期照護」。根據統計資料統計,2016年開始,台灣的老人將開始比小孩還多;新竹市的部分,老年人口數量也是不斷在成長,今天新竹市的老年人口約占新竹市總人口的10%,其需求不應被忽視。但是我也觀察到,現今人們對於老人照顧的需求,缺乏多元的管道:行動方便的,除了自己照顧自己之外,就是領政府的補助現金;需要特別照顧的,家屬多選擇送到老人照顧機構。作為南區議員候選人,我想在此和大家分享另外一種對於老人照護的構想。


過去,老人的照顧多仰賴家庭來維繫。經濟狀況優渥的人,便比較容易購買到較多的服務;經濟狀況欠佳的人,則多由家庭成員負擔照顧的責任。但是我認為,每個人都會老,老不是個人的問題,而是一個社會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。因此,提供好的老人服務,是政府必須關心的重要議題。事實上,立法院於今年年初已經初審通過《長期照護服務法》,這部法令的要旨就是要把照護的重擔,從個人身上卸下,讓社會一起來面對高齡化社會的議題。


「老人長期照顧」目前最大的挑戰有三:經費不足空間取得困難、以及人力不足。經費方面,地方財政要維持既有的工作就已然吃緊,如果要地方政府另編預算將會非常困難。空間部分,民間社福團體少有財力,自行建構符合標準的硬體設施,而欲取得公有閒置空間,就必須要與地方政府配合。最後,人力不足的問題,主要是因為政府多以醫院看護為教材,這無法滿足日間照顧和居家照顧的需求;薪資待遇不佳,也是造成人力不足的一大關鍵。


在我看來,目前的老人長期照顧規劃,目的其實是想要服務重症患者,但是在預防性照顧方面,仍顯得十分缺乏。所謂的預防性照顧,就是希望可以延緩老人邁入重度失能的時間、進而達到延長晚年健康的目的。具體的做法,就是讓老人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,而非直接進入醫療機構。瑞典與日本的「社區整體照顧行動計畫」告訴我們,老人在熟悉的環境與人群中,能延緩失智或失能的進程。也就是說,「預防勝於治療」,與其投注大量的資源在服務少數的病患,不如把精力放在重症的預防,事半又功倍。



今天我先與大家分享,我對於台灣目前長期照顧的憂慮和意見。在下一篇文章中,我將會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心目中的示範個案,向大家更具體的說明我認同的「老人長期照顧」。



2014年7月13日 星期日

[好教育系列] 幼托整合政策誰得利?──南區篇

幼托整合政策誰得利?──南區篇 


  在上一篇「幼托整合政策誰得利?──政策篇」我們從政策面探討了幼托整合政策的問題。今天,讓我們走入南區,實際看看南區爸媽們面對怎樣的問題?

  南區的幼兒園有幾間,現況是什麼呢?翻開新竹市教育處的「幼兒園名錄」,南區的幼兒園共19間,其中只有三間是公立國小附設,剩下皆為私人或財團法人附設。南區的幼兒園至少有兩個問題:首先,公私比(3:16)遠低於全國平均(3:7)這意味著南區的爸媽,需要花更多錢給孩子上私立幼稚園,加深地方上的貧富差距。其次,幼兒園分布不均。南區最多5歲以下兒童的三個里分別是:高峰、明湖、振興里[1]。但高峰、明湖里加起來,只有三間幼兒園。分布不均,讓爸媽必須要將孩子送到更「市區」的幼兒園,導致接送成本增大。

南區0-5歲幼兒人數前六名
高峰里
507
光鎮里
291
振興里
456
新光里
251
明湖里
449
湖濱里
242
  
  欠缺規劃的法案,當然需要我們持續的監督。然而,在社區之間,有沒有什麼是我們能著手的呢?事實上,不同城市都有人嘗試走出公共托育的「第三條路」。以高雄五甲社區幼兒園為例,透過彭婉如基金會的經營,將原本是治安死角的國宅社區角落,改造成為充滿笑聲及綠意的社福園區。 

  怎麼辦到的呢?原來,基金會原本從事社區治安維護工作,卻決定跟政府申請、標下幼兒園現址。透過溝通、協調,開放社區家長參與,綠化空間及托育服務,終於成功引發「破窗效應」,扭轉社區風貌。
 
(高雄五甲幼兒園原本是社區治安死角,卻在社區民眾的參與下,成功綠化,成為開放的幼福空間。)
◎圖片網址:http://p7662351.pixnet.net/album/photo/287405709
  社區化托育的優點,在於介於營利及政府補助之間。此外,由非營利組織介入,能發揮非營利、社區化、公共參與等特色。這不僅提供社區家長比私校更為平價的托育選擇,讓弱勢家庭能獲得社區支持,更開啟了社區自治的可能性。

  南區有許多老舊、荒廢的空間,時常成為治安死角;矛盾的是,南區的公立附設幼兒園,只有三所。經費不足的情況下,空間設施也未必符合相關規範。私立幼托,就成為大部分家長的唯一選擇。如果我們能改造這些空間,實現社區化托育的精神,提供老師、家長都能參與規劃的托育中心,南區的幼托教育將更加多元,更符合在地的需求。

  社區幼兒園若要在南區成功發生,必須發揮創意、看見荒廢空間隱藏的價值,更需要所有社區大小朋友的參與。近期,我希望能邀請相關成功案例的老師及組織,來到我的服務處與大家討論、交流。

  我是林碧霞,歡迎關心孩子教育的你,來服務處坐坐,一同規劃南區社區托育的未來。

2014.7.13 林碧霞


(高雄五甲幼稚園相關介紹請參考:http://p7662351.pixnet.net/blog)


[1] 社會經濟統計地理資訊網http://moisagis.moi.gov.tw/moiap/gis2010/

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

[好教育系列] 幼托整合政策誰得利?──政策篇

幼托整合政策誰得利?──政策篇


(幼托整合政策讓幼稚園、托兒所的分別走入歷史。但,真的帶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了嗎?)
photo credit:Takumi Yoshida (CC BY 2.0)
   走訪社區的時候,有不少家長跟我反映,幼托整合政策,帶給他們家庭的困擾。討論南區的幼兒托育之前,我們必須簡單回顧「幼托整合」政策的爭議。2012年,政府正式實施《幼照法》新法,將過去師資、涵蓋學齡不同的幼稚園及托兒所,整合成為「幼兒園」,統一由教育部管轄。政策的美意是希望整合能提高教學、及幼兒園素質、提高教師的勞動權益、縮短城鄉差距等。但卻引發相當大的爭議。

  為什麼呢?最重要的關鍵是:沒(給)錢。提高素質、空間規範,或將兩套體系整合,提高教師薪資,這些理想都要配套經費。但中央政府始終將責任下放給地方,造成「中央政策,地方買單」。然而,地方政府也沒錢。經費持續不足的結果,再加上舊有的公托體系存在許多人事浮濫編制的問題:我們反而看到公立托兒所由於不符新制的空間規範,或增高的人事成本,大幅裁撤。於是,城鄉、貧富差距繼續擴大,幼托公共化的理想,更加不可行

  公托體系崩潰,帶來另外一項問題。幼稚園的幼教老師,與托兒所的教保員原是不同體系、針對不同教學對象培養的師資。新制法規要求幼兒園大班以上至少要有一位幼教老師,藉此確保「幼小銜接」的階段,確保孩子的受教權益。但隨著私立幼兒園大量設立,競爭激烈的結果,業者極力壓低成本。不僅鑽漏洞,中、小班不聘用幼教老師,更倡議將前述法規廢除,開放教保員也能教大班。於是,私校的競爭壓力,演變成為同為受害者的教保員、幼教老師的工作權爭奪戰。
(2013年初,民間團體走上街頭,要求教育部負起公共托育的責任。)
◎攝影:苦勞網─孫窮理 新聞網址:http://www.coolloud.org.tw/node/72262
  總歸一句話:空有理想,沒有配套經費跟具體規劃的整合政策,讓老師、家長、孩子都深受其害。讓人訝異的是,新竹市早在中央政策發布之前,就已率先於2007年將公立托兒所併入小學,成為附設幼兒園。更讓開放教保員進入幼兒園,加深「同工不同酬」的對立,同時壓低整體薪資。

  如果政策背景是如此,南區的幼托資源狀況是如何呢?又有什麼能夠改善家長的困境呢?明天「幼托整合政策誰得利?──南區篇」,讓我們走進社區,剖析南區幼托資源的現況與出路。

2014.7.12 林碧霞

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