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

[好教育系列] 找回黃金童年:假日學校的革命

[好教育系列] 找回黃金童年:假日學校的革命 

  南區的爸媽們,你們的孩子放假、下課時都做些什麼呢?隨著時代發展,許多孩子不只當電視兒童,大半的休閒時光都待在室內,離不開手機、電腦。過去與土地零距離,在戶外玩耍,充滿創造力的童年文化,幾乎消失。前陣子碧霞走訪社區時,與黏巴達(黏峻熊)老師,聊到他創辦黏巴達假日學校,希望以空間營造、主題活動的方式,讓孩子重拾黃金童年的經驗。今天,就來跟大家分享假日學校的理念,一起來思考這樣的方式,是否可能在南區嘗試。
  大家都知道,教育是文化傳承最根本的基礎。黏巴達老師認為,台灣人之所以常常不對自己的文化感到驕傲,甚至喪失台灣主體性,其中一項關鍵便是兒童遊戲文化的消失。1970年代以前的台灣孩子,穿梭在藍天大地之間,爬樹、牽牛過溪、放風箏、挖泥土蓋城堡,甚至幫忙曬稻穀。這些大地遊戲,就是最好的品格教育。
  為什麼呢?因為這些遊戲能讓每個人平等地找到自己的位置,同時,讓孩子能不怕危險,培養安全意識,在環境中鍛鍊強勁的生命力和創造力。與自然互動,並參與到群體中,自己創造遊戲,從中孩子能夠訓練全面的認知及溝通能力,更強健體魄。然而,隨著時代氛圍改變及工業化發展,這些具有「搖滾精神」的童年文化逐漸消失。

(在池塘邊抓魚,玩泥巴大戰是許多爸媽的童年回憶,但這樣的童年文化已經幾乎消失。)

  看到這個現象,黏巴達老師決定在2004年創立「黏巴達假日學校」,用有機教育的方式,更新既有的兒童文化。在假日學校裡,孩子們自己砍竹子做竹筒飯、做麵包窯烤麵包。造橋渡河,甚至自己挖戰壕玩起泥巴大戰。這些看似玩耍的過程,事實上正是讓孩子學到許多第一手珍貴經驗的絕佳機會。假日學校的主要目的,是提供一個開放體驗的環境,培養孩子「不畏風險」的冒險精神,以及「找到自己的態度與方式」的搖滾精神。
  經過幾年的醞釀,黏巴達老師2011年在竹北溝貝,再創立一處童年生態廣場。在有心人的熱情贊助下,占地1300坪的童年廣場不只教育孩子,更是極佳的空間改造模範。在這裡,孩子自由玩耍,蓋茅坑城堡或野炊,大人們則可以在旁邊空地種菜、聊天。透過空間營造,並以各種主題活動(例如三國大戰)讓大人小孩「愛上這裡」。大家很快就發現,這塊公共空間重拾過去的創造力,不再是制式化,只有單調設施的傳統公園。「人是去創造公園,而不是配合公園」,黏巴達老師相信只要孩子重新學會親近土地、活用空間,空間的意義也會跟著改變。
(童年廣場與假日學校,讓孩子親近土地,也學會跟群體互動。)
  假日學校的成功經驗,對於南區有什麼啟示呢?老師提到,復興傳統遊戲文化,受惠的不只是孩子。不論是台灣或南區,讓社會重新找回自己的文化,一個地方才能夠擁有自己的主體性。那麼,公共空間從何而來?事實上,不用全部仰賴政府。只要公家提供閒置的土地,再找民間機構規劃主持,甚至結合附近學校資源,就能跟在地的教育體系連成一氣。如此一來,學校的孩子假日多了一處自由遊戲、發展自我的好去處,社區也有了全家大小都能同樂的公共空間。
  南區不乏閒置的公共土地,但要讓假日學校的理念在南區生根,最需要的仍是教育資源的整合,這與碧霞「串連南區國中小聯盟」的政見不謀而合。我是林碧霞,請與我一起為社區營造童年廣場,讓孩子重拾黃金童年。
(公共空間的活化利用有賴專家參與規劃,但閒置的土地還有沒有別的可能?值得每一個人來思考。)

2014.9.3 林碧霞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