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

[好教育系列] 在這個能源費用高漲的時代, 教育,我們準備好了嗎?


        時序已過秋分,開學好一陣子了,炎炎夏日似乎已經進入尾聲,新的學期也逐漸步上軌道。碧霞最近注意到一個攸關於學校教育、資源發展的重大新聞,據報導「台電明年將不補貼優惠電價,可能會嚴重衝擊學校用電」[1]。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?取消補貼優惠電價會對教育產生什麼影響?我們該如何面對?學校跟市政府已經做好應對措施了嗎?這些問題值得我們認真面對,並且嚴肅思考應對之道。

       事件的直接起因,在於1019月馬英九總統指示台電改革的方向,包括「政策性補貼改由各主管部會支應」等。而原本行政院各部會研商在十年期間逐漸增加自付額度,原本教育部跟地方明年只需先自行吸納一成,然而不知因什麼政治協商或討論過程影響,最後竟然變成決定要一次到位,明年度就要開始自行吸收全部補貼。根據相關報導指出,學校電費原屬於低壓表燈用電,是用多少付多少的單一費率,如果台電不補助優惠電價、吸收差價,若轉變成累進費率電費將會暴增,學校跟地方政府根本難以負擔。[2]

       這件事反映了在政府經費短缺見絀的情況下,再加上某種「效率」、「精簡費用」的思維掛帥,導致教育經費也被拿來開刀,學校常常必須自行承擔某部分的經費支出。在現階段開源不成,反而被砍經費的情況下,節流就變成了不得不努力的選擇。在碧霞任職民富國小的任期內,也深深感受到電費支出的龐大壓力,以及節能減碳、能源永續的重要性,因此大力推動許多政策,收到許多效果,從96年原先663200度減低至455400度,在七年間降低了20萬度,不僅減少電費支出,可將經費用來充實設備或修繕,在減碳珍惜能源上也以行動支持和推動。

民富國小在實行諸多改革後,成功節約用電量,往節能減碳校邁進。
(圖片來自Yuriy kosygin,使用來自维基共享 - CC 3.0 條款授權" )


      這些措施包括(1)根據學校用電收費的特性,花心思謹慎估算契約容量,將電費額度細緻抓得剛剛好,以至於用電量不至於超出實際使用太多,繳許多額外的冤枉錢。(2)第二個訣竅在於學校有時辦活動的電費,會一下子衝高太多,加上一般時候的電力耗費,像是上課不可或缺的電扇、電燈等,電扇又相當耗電。因此,必須盡量避開一般電力使用的時段,趁離峰時間舉辦像是畢業典禮等特殊活動,以錯開用電時間的巔峰。(3)設定自動切電的機制,每到六點下班就切電,等第二天早上六點再啟動。這個做法不僅能避免不需要、忘了關掉的電力耗費,也能成功達到下班後、假日節電的效果。(4)另外一個根本性的訣竅,在於使用耗電量較低的省電燈泡。碧霞透過將比賽補助等經費的有效使用,逐步將校內老舊燈具淘汰,換成較節約環保的節能LED燈等,雖然汰換燈具設備是一大筆支出,但考量到往後長久的使用習慣,卻是一筆相當划得來的投資。(5)最後,從根本上宣導「隨手關燈」、「能用當用、能省則省」的觀念,從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做起,從觀念開始節能,不但使得效果事半功倍,也讓所有人認真思考「節能減碳」真正核心的用意是什麼。  


小燈泡,也能成為改變耗電、影響節能的重要環節(圖片由 Sun Ladder ,使用來自 維基共享 -CC 3.0 條款授權)

       目前中小學電費是由行政院的一般性補助款補助,每年需要花費約十七到十八億元。雖然說就算台電馬上取消中小學電費優惠,這麼龐大的費用應該也不會直接讓學校支出,而是透過中央和縣市政府協商來共同分擔。[3]然而市政府準備好了嗎?決定好什麼樣的應對措施了嗎?另一方面,就算不會馬上受到衝擊,也不代表不需要思考這個議題的嚴重性,學校必須認真評估這對教育的衝擊會是什麼,並且依照每個學校的狀況,思考可能解決的方法是什麼。無論是發展替代能源,像是太陽能發電等,或是尋求其他永續的可能能源方案,除此之外,在課程教學上,更必須培養學生重視能源、節省能源的觀念與態度。

        我是林碧霞,希望您一起來關心與「教育」及「學校」的各種議題,讓我們一起思考節電低碳的思維跟做法,同時兼顧教育品質的進步與提升,讓學校永續發展。



[1] 文章內容引用自新聞資料「學校用電不補貼 師生苦、教部也沒錢(自由時報,20140909)
[2] 同上
[3] 同上

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

[好人情系列] 不只是手工串珠!──專訪高峰里麗晶DIY串珠工作室葉老師

 
   說到DIY手工串珠,您的腦海會浮現什麼?是調劑生活的休閒嗜好,只要擁有材料,一個人在家也能享受動手摸索的成就感?是美麗的藝術作品,透過不同的巧思,全神貫注創作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?還是三五好友圍在桌前,眾人手指靈巧的飛舞,一邊教學相長,一邊分享對於手工創作與生活的笑聲呢?碧霞在走訪南區社區的時候,發現了一個特別的地方──坐落於古奇峰一帶,隱藏在高峰路小巷子裡,藏著一個獨特的DIY手工串珠工作室,笑容可掬的葉老師便是裏頭的靈魂人物。
  
       手工串珠的材料種類成千上萬,每一個作品的難度不一,從最簡單的手鍊、吊飾、到大型的立體玩偶、皮包等,需要花費的時間與理解能力也各有不同。在這個工作室裡,每個作品背後都有著不同的故事,包含「思索每個步驟該怎麼做的挑戰過程」、「與哪個同好、學生一起教學練習、購買材料的記憶」等。葉老師對每個作品如數家珍,每個特別的作品裡都傾注著葉老師的濃厚感情,以及人與人之間難能可貴的羈絆。


正聚精會神創作的葉老師
葉老師與其女兒在工作室一隅

        葉老師在民國90年,在同事的介紹下第一次認識手工串珠。憑著一股「別人可以,我也想試試看!」的熱忱與傻勁,無師自通、慢慢的摸索、練習出串珠的種種細節與技術。而完成品與材料之間的巨大價差,也是驅使葉老師當初想自己做做看的原因之一。在其他人的稱讚與鼓勵之下,葉老師從一開始試作、賣給自己的同事,轉而試著到市場擺攤、在育賢國中發表成果展,然後接受邀請到社區大學、科學園區的廠商去教學。後來葉老師決定辭掉在科學園區的工作,民國96年正式在自家成立工作室。在這幾年當中,葉老師收了無數的學生,也歷經各種不同材料的興起以及作品風格的改變。透過網路的宣傳以及熟客間「好康道相報」,葉老師的學生遍及新豐、公館、湖口、苗栗,甚至有熟客新朋友遠從彰化、雲林、宜蘭而來。



       特別的是,葉老師的作品通常都是「全世界獨一無二」的樣品,為了讓學生每次到工作室都有不同的驚喜,常常要耗費很多心神練習不同的作品,往往透過更換圖樣、材料等巧思,讓舊樣式也能迸發出許多令人驚豔的新風貌。除了作為一個配材料、交換新點子、把關元件品質的集散站,葉老師的作品除了少數賣給有緣人與熟客外,大部分只在義賣的時候拿出來全額獻給創世基金會、心暉愛心社等社福團體;除此之外,葉老師秉持著「透過學習得到成就感」的信念,認為與其把作品賣出去,不如教學生如何「自己動手做」,完成自己喜歡的作品。透過串珠,葉老師不僅串出一個個美麗的作品,也透過這些作品,串起與同好間「大家互相」的學習情感,也串起幫助其他「有需要的人」的愛心互助網絡。

葉老師背後的皮包,編織出許多溫暖的愛心
 
葉老師與其女兒和作品合影
       從葉老師身上,我也看到整個古奇峰一帶,甚至是新竹地方產業的歷史縮影,包括從小為了幫助家裡經濟從事農務、見證玻璃工藝產業的興衰、進入科學園區工作等。最後葉老師憑藉著從小對手工藝的熱愛,成立個人的手工串珠工作室,散播「動手做」的精神以及與人來往的美好情誼等,更讓我親眼見證小人物對生活的堅持,以及幫助他人、努力讓社會變得更好的謙卑熱忱。

       我是林碧霞,邀請您與我一同發掘隱藏在巷弄裡的美好人事物,讓我們共同分享這些人情味,串起南區無數的亮點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林碧霞 2014.09.20


各式各樣的串珠


以下為一些作品欣賞,歡迎到高峰里與葉老師相互琢磨串珠技藝,交換生活的趣味心得!


春節吊飾

一開始的入門款:手鍊

一條成本約150元,但售價1500的手鍊,開啟了葉老師的串珠人生!


面紙盒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材質不同的面紙盒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立體的娃娃衣服

看起來簡單,但做法各異、不退流行的小擺飾

實用的串珠盒擺飾

可愛的狗狗造型擺飾
   



娃娃櫥窗






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

[好發展系列] 南區活動中心知多少?

南區活動中心知多少?

   大家有參與過南區各里的社區活動嗎?集會所是社區辦理各項活動,串連感情的中樞。有妥善規劃的空間,並透過各種活動吸引社區大小在此聚會,社區才有可能活絡。然而碧霞走訪社區時,遇到一位下竹里的里民反映,時常要跟里民聚會時,苦無集會場所,甚至要跟其他地方借用。
  究竟,哪些里仍舊沒有自己的集會所呢?南區各里的集會所,又長什麼樣子呢?透過實地踏查各里集會所,碧霞希望為大家簡單整理南區各里聚會場所的現況,並提出自己的觀點。未來,更希望能聽見大家的聲音,一同要求市府關注,完善南區各里的社區聚會空間。
  南區分為南門聯里及竹蓮聯里,除了三個里(關帝、新興、下竹)以外,絕大多數已有自己的集會所。其中竹蓮與寺前里共用活動中心,而南門聯里近年來新建了聯里活動中心。這些集會所,必須歸功於許多里長及社區發展協會的長年奔走,議員協助反映,爭取興建。
  那麼,各里的集會所主要是什麼型態呢?第一類是有獨立建物,例如福德、南大、柴橋里。獨立建物的好處是能提供寬敞的活動空間,但平時未開放時,便較為封閉,不易親近。第二類,則是與其他單位共用(巡守隊、地方廟宇),例如新光、光鎮里,或在以大型社區為主的明湖里,不同社區都有各自的活動中心。共用單位的好處是,這些地方本來就是社區民眾容易聚集的地方。經常聚會,自然有人氣,活動中心便較能成為社區的集散地。最後一類便是尚無活動中心,或者集會地點是開放空間(如公園)。
  
(獨立建物的集會所型態,提供里民寬敞的空間舉辦大型活動,但平時未必開放,相對比較封閉)
  要推動社區文化,當然要有空間據點,才能產生各種互動。沒有活動中心的里,自然該積極來爭取。但活動中心,究竟平常都拿來做什麼呢?除了提供公家機關活動的場所(例如投開票、衛生篩檢),大多供作節日聚會或大型康樂活動。然而,這些活動幾乎都是單次單場,在碧霞的經驗中,許多時候活動中心大多是閒置的。
  空間很重要,但怎樣讓空間妥善、常態性的被使用,值得我們再思考。為何空間會閒置呢?其中一個可能,是活動經費不足。曾有一個明湖里老里長跟我提到,市府每年給各里的活動補助遠遠不足,很希望能將明湖里的集會空間,以BOT的方式外租給其他單位。活動中心使用需要人事費,水電費,而場地收入,就能拿來補足這些缺口。只要有適當規範,不排擠到里民的公共活動,外租場地不失為一個活化空間、經費自助的方法。
(活動中心如何提高使用率,跟周遭環境也有關係。以柴橋里活動中心為例,有沒有機會在此設立南區的圖書分館呢?碧霞曾經在另一篇文章討論過。)
  碧霞認為,硬體建設很重要,但軟體更不可忽視。社區除了大型聚會場所,更重要的是有一處開放、友善能讓大人小孩經常願意停留,與其他人互動的空間。事實上,對在地里民來說,大家或許只要一個傍晚能泡茶聊天,假日能帶小朋友消磨時光的地方。當社區沒有這樣的空間,大家便只能轉往公園、廟宇。
  因此除了經費與空間,有怎樣的人,辦怎樣的活動更形重要。能夠有良好的制度,吸引更多元的團體來使用空間,一方面活絡了地方,另一方面也提升公共活動的「知能」,提供不同需求的人參與活動。因此,我們更應該投入資源在社區各個角落,活化空間、舉辦適合全家大小、各種族群的活動,才能真正將社區串連起來。
  我是林碧霞,社區活動中心還有沒有新的可能呢?歡迎提出你的想法。

2014.9.12 林碧霞


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

[好教育系列] 找回黃金童年:假日學校的革命

[好教育系列] 找回黃金童年:假日學校的革命 

  南區的爸媽們,你們的孩子放假、下課時都做些什麼呢?隨著時代發展,許多孩子不只當電視兒童,大半的休閒時光都待在室內,離不開手機、電腦。過去與土地零距離,在戶外玩耍,充滿創造力的童年文化,幾乎消失。前陣子碧霞走訪社區時,與黏巴達(黏峻熊)老師,聊到他創辦黏巴達假日學校,希望以空間營造、主題活動的方式,讓孩子重拾黃金童年的經驗。今天,就來跟大家分享假日學校的理念,一起來思考這樣的方式,是否可能在南區嘗試。
  大家都知道,教育是文化傳承最根本的基礎。黏巴達老師認為,台灣人之所以常常不對自己的文化感到驕傲,甚至喪失台灣主體性,其中一項關鍵便是兒童遊戲文化的消失。1970年代以前的台灣孩子,穿梭在藍天大地之間,爬樹、牽牛過溪、放風箏、挖泥土蓋城堡,甚至幫忙曬稻穀。這些大地遊戲,就是最好的品格教育。
  為什麼呢?因為這些遊戲能讓每個人平等地找到自己的位置,同時,讓孩子能不怕危險,培養安全意識,在環境中鍛鍊強勁的生命力和創造力。與自然互動,並參與到群體中,自己創造遊戲,從中孩子能夠訓練全面的認知及溝通能力,更強健體魄。然而,隨著時代氛圍改變及工業化發展,這些具有「搖滾精神」的童年文化逐漸消失。

(在池塘邊抓魚,玩泥巴大戰是許多爸媽的童年回憶,但這樣的童年文化已經幾乎消失。)

  看到這個現象,黏巴達老師決定在2004年創立「黏巴達假日學校」,用有機教育的方式,更新既有的兒童文化。在假日學校裡,孩子們自己砍竹子做竹筒飯、做麵包窯烤麵包。造橋渡河,甚至自己挖戰壕玩起泥巴大戰。這些看似玩耍的過程,事實上正是讓孩子學到許多第一手珍貴經驗的絕佳機會。假日學校的主要目的,是提供一個開放體驗的環境,培養孩子「不畏風險」的冒險精神,以及「找到自己的態度與方式」的搖滾精神。
  經過幾年的醞釀,黏巴達老師2011年在竹北溝貝,再創立一處童年生態廣場。在有心人的熱情贊助下,占地1300坪的童年廣場不只教育孩子,更是極佳的空間改造模範。在這裡,孩子自由玩耍,蓋茅坑城堡或野炊,大人們則可以在旁邊空地種菜、聊天。透過空間營造,並以各種主題活動(例如三國大戰)讓大人小孩「愛上這裡」。大家很快就發現,這塊公共空間重拾過去的創造力,不再是制式化,只有單調設施的傳統公園。「人是去創造公園,而不是配合公園」,黏巴達老師相信只要孩子重新學會親近土地、活用空間,空間的意義也會跟著改變。
(童年廣場與假日學校,讓孩子親近土地,也學會跟群體互動。)
  假日學校的成功經驗,對於南區有什麼啟示呢?老師提到,復興傳統遊戲文化,受惠的不只是孩子。不論是台灣或南區,讓社會重新找回自己的文化,一個地方才能夠擁有自己的主體性。那麼,公共空間從何而來?事實上,不用全部仰賴政府。只要公家提供閒置的土地,再找民間機構規劃主持,甚至結合附近學校資源,就能跟在地的教育體系連成一氣。如此一來,學校的孩子假日多了一處自由遊戲、發展自我的好去處,社區也有了全家大小都能同樂的公共空間。
  南區不乏閒置的公共土地,但要讓假日學校的理念在南區生根,最需要的仍是教育資源的整合,這與碧霞「串連南區國中小聯盟」的政見不謀而合。我是林碧霞,請與我一起為社區營造童年廣場,讓孩子重拾黃金童年。
(公共空間的活化利用有賴專家參與規劃,但閒置的土地還有沒有別的可能?值得每一個人來思考。)

2014.9.3 林碧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