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

[好發展系列] 南區活動中心知多少?

南區活動中心知多少?

   大家有參與過南區各里的社區活動嗎?集會所是社區辦理各項活動,串連感情的中樞。有妥善規劃的空間,並透過各種活動吸引社區大小在此聚會,社區才有可能活絡。然而碧霞走訪社區時,遇到一位下竹里的里民反映,時常要跟里民聚會時,苦無集會場所,甚至要跟其他地方借用。
  究竟,哪些里仍舊沒有自己的集會所呢?南區各里的集會所,又長什麼樣子呢?透過實地踏查各里集會所,碧霞希望為大家簡單整理南區各里聚會場所的現況,並提出自己的觀點。未來,更希望能聽見大家的聲音,一同要求市府關注,完善南區各里的社區聚會空間。
  南區分為南門聯里及竹蓮聯里,除了三個里(關帝、新興、下竹)以外,絕大多數已有自己的集會所。其中竹蓮與寺前里共用活動中心,而南門聯里近年來新建了聯里活動中心。這些集會所,必須歸功於許多里長及社區發展協會的長年奔走,議員協助反映,爭取興建。
  那麼,各里的集會所主要是什麼型態呢?第一類是有獨立建物,例如福德、南大、柴橋里。獨立建物的好處是能提供寬敞的活動空間,但平時未開放時,便較為封閉,不易親近。第二類,則是與其他單位共用(巡守隊、地方廟宇),例如新光、光鎮里,或在以大型社區為主的明湖里,不同社區都有各自的活動中心。共用單位的好處是,這些地方本來就是社區民眾容易聚集的地方。經常聚會,自然有人氣,活動中心便較能成為社區的集散地。最後一類便是尚無活動中心,或者集會地點是開放空間(如公園)。
  
(獨立建物的集會所型態,提供里民寬敞的空間舉辦大型活動,但平時未必開放,相對比較封閉)
  要推動社區文化,當然要有空間據點,才能產生各種互動。沒有活動中心的里,自然該積極來爭取。但活動中心,究竟平常都拿來做什麼呢?除了提供公家機關活動的場所(例如投開票、衛生篩檢),大多供作節日聚會或大型康樂活動。然而,這些活動幾乎都是單次單場,在碧霞的經驗中,許多時候活動中心大多是閒置的。
  空間很重要,但怎樣讓空間妥善、常態性的被使用,值得我們再思考。為何空間會閒置呢?其中一個可能,是活動經費不足。曾有一個明湖里老里長跟我提到,市府每年給各里的活動補助遠遠不足,很希望能將明湖里的集會空間,以BOT的方式外租給其他單位。活動中心使用需要人事費,水電費,而場地收入,就能拿來補足這些缺口。只要有適當規範,不排擠到里民的公共活動,外租場地不失為一個活化空間、經費自助的方法。
(活動中心如何提高使用率,跟周遭環境也有關係。以柴橋里活動中心為例,有沒有機會在此設立南區的圖書分館呢?碧霞曾經在另一篇文章討論過。)
  碧霞認為,硬體建設很重要,但軟體更不可忽視。社區除了大型聚會場所,更重要的是有一處開放、友善能讓大人小孩經常願意停留,與其他人互動的空間。事實上,對在地里民來說,大家或許只要一個傍晚能泡茶聊天,假日能帶小朋友消磨時光的地方。當社區沒有這樣的空間,大家便只能轉往公園、廟宇。
  因此除了經費與空間,有怎樣的人,辦怎樣的活動更形重要。能夠有良好的制度,吸引更多元的團體來使用空間,一方面活絡了地方,另一方面也提升公共活動的「知能」,提供不同需求的人參與活動。因此,我們更應該投入資源在社區各個角落,活化空間、舉辦適合全家大小、各種族群的活動,才能真正將社區串連起來。
  我是林碧霞,社區活動中心還有沒有新的可能呢?歡迎提出你的想法。

2014.9.12 林碧霞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