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

[好環境系列] 市圖休館後,南區子弟何處去?──談南區設立圖書分館的可能

  大家假日常帶著孩子到文化中心借書、看書,然而新竹市立圖書館近期公告,為了改善設備與環境,將從7/7開始全面休館到11月下旬。對於新竹其他區域的爸媽來說,尚有香山、鹽湖分館及南寮、金山圖書館可供選擇,但南區縱使人口眾多,始終沒有一間圖書分館。

(市立圖書館將於7月到11月休館,對於欠缺圖書分館與公共閱讀空間的南區,將會造成什麼影響?)
  沿著明湖路往南走,柴橋、明湖里一帶雖然開發較晚,但近年來社區人口增長快速,更以小家庭為主。「社區民眾若要借書,只能開車到市區。學生放學回家也大多窩在家裡,沒有地方可以閱讀。」當我與長年住在柴橋里的李教授聊到南區圖書分館議題時,他指出,由於交通不便,柴橋、明湖里一帶就像是「文化沙漠」一樣。一般家庭要不是得開車去市區的文化中心,要不就是為了孩子的教育,自己掏腰包,買整套書籍回家。
  為何有這樣的區域落差,使得南區的公共文化設施「跟不上」其他地方的發展呢?資源分配不均,與長年忽視文化建設,是兩個主要原因。李教授提到,南區雖然在行政劃分上屬於東區,但選舉時卻被另外獨立成為新的選區。我們可以發現「東區」的許多資源,大多挹注在清交一帶的「選區」,使得南區在各項公共建設上都相對落後。
  其次,南區的建設重點經常集中在「景點開發」:不論是向中央申請補助定期整治青草湖,或者希望將軍人公墓改建成公園。然而,社區民眾不是觀光客。真正在地生活,需要休閒去處,更需要能閱讀書本、滋養心靈的空間。若附近始終缺乏圖書館、書店等閱讀空間,在地的學生與家長,便只能被迫開車、購書來自力救濟。事實上,新竹市立圖書館的管理制度整合的相當完善,南區只需要一個能被納入分館體系的「閱讀窗口」。
(明湖公園的深處,現為柴橋里活動中心,與長青會、長春會的活動中心,有沒有其他使用上的可能?)
  南區分館有沒有可能落腳的地方呢?李教授向我們推薦了一個好所在:煙波飯店對面的明湖公園,深處有一處「柴橋里活動中心」。活動中心目前只是一層樓的簡單結構,卻坐擁周圍公園的大片綠地,遊樂場、涼椅、停車場等設施也相當齊全。同時,目前公園與活動中心的使用率並不高。

(明湖公園設有完善的涼椅及遊樂設施,有機會成為區域內的休憩、文教中心。)
  圖書館用地不大,我們只需要將活動中心擴建成為兩層建築,絕大部分的綠地依然能夠保留。只要這樣,我們便能看到爸媽帶著小朋友,在公園綠地遊戲、散步,或進到圖書館內靜心閱讀的美好景象。你我或許曾經到煙波吃過下午茶,卻不曾在對面的公園駐足:南區值得一個更好的公共綠地,一個能讓人徜徉在閱讀世界中的圖書分館。


(煙波飯店對面的公園設有停車場,值得考慮設立圖書分館,成為更好的公共綠地。)

  地方需要建設,但建設必須能貼近人民的生活。我持續在社區走訪,挖掘各種社區真正面對的具體問題,就是希望未來能讓市政經費用在刀口上。「好教育」還需要「好環境」的配合,一座南區圖書分館不需要太多預算,卻能讓教育不只發生在學校裡,讓在地學子,爸媽與小孩不必奔波,就能吸收書本中的豐富知識、拓展視野。

我是林碧霞,請與我一起催生南區圖書分館。

2014.6.27 林碧霞

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

[好教育系列] 畢業祝福與教育如何「不簡單」

  
  又到了畢業的季節!我回到過去服務的陽光國小、民富國小參加畢業典禮。面對即將畢業的孩子們,我除了給予滿心祝福,也想藉此機會與大家分享我對於教育的想法。

(我與陽光國小充滿教育熱誠的同仁們合影)
    在畢業典禮上,我再三跟與會嘉賓強調:我們今天所有人聚集在這裡最大的目的,是要成就孩子現在與未來的學習與成長。有很多人說,教育很簡單,沒什麼學問。但我服務過的學校,我們所教育出來的孩子,具有一種獨特的氣質跟表現,這都不是所謂「簡單的教育」一蹴可幾的。
  對,教育也許是件人人可以參與的、「簡單」的事情,但過程其實是不簡單的:要有想法的去做,持續不斷的做,更要不斷反省的去做。俗話說:「魔鬼藏在細節中」。對於細節中「眉角」的敏銳與琢磨,能為看起來簡單的事務,創造出深度與可看性。
  「從細節中創造價值」,蔡志忠就是把這個觀念發揮到淋漓盡致的人。他把一生投入自己覺得最簡單、做的最有成就感的事:畫漫畫。但是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的結果,讓他名利雙收。要怎樣把簡單的事情,做到開心又願意為他承受自我提升壓力與挫折呢,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。因為需要有毅力、理念跟堅持,需要從中發現屬於自己的人生智慧。
  畢業季節,除了見證孩子的成長,我們也可以看到看似簡單的「教育」中蘊含的價值。不要看輕身邊簡單的事情,以自己的優勢專長,找到做起來最開心、快樂的事情,並且堅持下去。這就是教育的真諦:培養自己不論在生活或工作中的幸福,也是每個人一輩子的功課。
(請和我一起,在細節中創造價值,讓南區、新竹市都能擁有好教育)


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

[好教育系列] 十二年國教簡評


十二年國教今年開始實施,家長、學生無一不對自己的未來進行最好的打算。在不斷的批評、抗議聲浪中,我認為社會必須先回到一個根本的問題:我們對於教育的初衷和期待是什麼?


圖片來源:http://news.pts.org.tw/detail.php?NEENO=243732
我想回到我過去參與教育的經驗。不論是港南陽光、或是民富國小我最核心的關懷就是,如何經營、並且傳承地方特色。不論是港南國小的海口溝、陽光國小的三合院與土地公廟、民富國小的肯氏葡萄樹與閒置空間,我都在試圖點亮屬於這所學校、以及這所學校所在的社區的特色。 這些特色對於教育來說是重要的。因為我相信,知識必須和生活有所關聯;我更相信,教育的啓蒙必須來自於生活。我們如果不教導孩子珍惜我們生活中的特色,如果我們的教育只是讓孩子追求單一的標準,即使分數再高,也無法為這個國家培育下一代的競爭力。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,可以學會對真實世界有現實感,所謂的現實感,就是能夠看見問題、也同時看見自己的優勢。
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日前發表對於十二年國教的看法,
完全反映了當前政治人物對於教育的不了解。
新聞連結:http://www.cna.com.tw/news/aipl/201406180206-1.aspx
圖片來源:http://www.ettoday.net/news/20120811/86306.htm
回到十二年國教的議題。過去在九年國教的制度環境之下,國中教育容易淪為升學考試的補習班,因為考試是一個標準化的制度設計,使得教育內容僵化、千篇一律。這和我對於教育的想法可說是背道而馳。如果十二年國教不能改變這種競爭式的升學,就難以改變既有的國中教育。我心目中的十二年國教,就是要讓國中的教育方式更為彈性,讓地方特色有進入的教育的管道。 我不反對競爭,但是我反對單一標準的競爭。如果現行的十二年國教只是繼續在呆板考試制度中掙扎,我會反對這樣的教育政策。我期待的是,中學教育可以擺脫單一標準的束縛,讓孩子有機會和地方建立更深厚的關係。我期待有一天,孩子不是被迫選擇離家近的高中就讀,而是可以以自己的社區為傲,快樂接受教育。



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

社區走訪──振興里鐵道旁的巷弄交通問題

社區走訪──振興里鐵道旁的巷弄交通問題

  今天跟大家分享走訪社區時,鄉親與我反映的問題。藉此,讓我們進一步反省本市的道路的規劃與使用,如何能更好。

(興竹街貫穿振興路橋與西大路橋之間,成為許多車輛通勤上的捷徑。)


  振興里鐵道旁的興竹街、南外街,原本只是平凡無奇的社區小巷,旁邊有人行道與公園。但由於鄰近南大、西大路等幹道,這裡成為大量車輛「借道而過」,轉往中華路的捷徑。不論從西大路轉來(竹蓮、南大方向),或從新竹國小直接轉過來,每日川流不息。然而,停車格及人行道使巷道縮減為單行道,不僅會車困難,更常有機車從巷弄鑽出。就這樣,平靜的小巷險象環生,附近住家門口大多面向巷道,社區民眾卻幾乎不敢開門。
  問題出在哪裡?如何解決?仔細觀察,這邊的人行道特別大,幾乎等於道路寬。人行道是否可以後退一點,不影響到草地大小,但多出來的空間,可以讓車子方便會車。其次,應當檢討周邊幹道的交通動線及號誌規畫,降低巷道的負擔。

(人行道與綠地特別寬敞,再加上規劃停車格,導致巷道更加狹窄,會車困難。)
  我的政見之一是「好環境」,行的安全是重要的面向之一。我們發現,當初的道路闢建沒有遠見,無法預料到這裡成為南大路轉中華路的替代道路。其次,南區近年來人口增加,通勤車流也跟著增加。但道路設立後,卻沒有跟上區域發展的變化。
  短期內,將人行道後退,騰出會車空間,能在生態與安全間維持平衡。但長期來說,希望市府以後規畫本市的道路空間,要預估未來發展的可能狀況,更執行道路使用安全、順暢性的定期檢討。
  我是林碧霞,請跟我一起走進南區巷弄,用心思考社區裡的每個問題。從小處著眼,創意思考,找出問題癥結,南區就能擁有讓人車都行得安全、安心的「好環境」。

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

新竹南門市場何去何從?──談公有市場如何活化(下)

新竹南門市場何去何從?──談公有市場如何活化(下)


  在上篇,我透過走訪跟簡單調查,指出南門市場都更案難以成案的原因,目前規劃停擺,使得南門市場的未來遙遙無期。我認為,「活化」遠比都更更為可能,也更貼近在地需求。
  沒錯,台灣許多傳統零售市場都面臨「消費型態轉變,更多人選擇到大賣場、超級市場採買」的相同挑戰。其實,南門市場的未來除了都更外,還有常見的活化與轉型兩種方式。
第一種,是由政府介入協助改建,轉型成為美食街或複合商場,台北市華山、南門市場是國內的典型案例,其以改建轉變經營模式,吸引附近上班族等新客群,重振商機。

(以阜杭豆漿知名的台北華山市場,由政府輔導改建成美食街,交由自治會管理)
  第二種,則由政府委託或外包給第三方團體,進行主題式的規劃與營造。例如發展文創商機或在地的特色文化,以獨樹一格的環境與商品,吸引各種族群。台北知名的西門紅樓及大稻埕的小藝埕(永樂市場周邊),都是結合地方團體的成功案例。這未必意味全面翻新,也可能是在建築師的詳細規劃下,既保有原有功能,又能改善動線及空間結構,讓新舊能量碰撞出新的可能性。國外成功的大型市場改造,例如西班牙巴塞隆納的聖卡特納市場(Santa Caterina Market)與聖荷西市場(Merca de Sant Josep),都是如此。

(改建過後的西門市場與紅樓,已成為知名的創意市集聚集地)
(建築師巧手規劃下的西班牙聖卡特納市場,既保留原有的木造屋頂,又重新規畫適合的動線)

  傳統市場的意義不只是購買商品,也是提供社區民眾交流的場所。市場最重要的元素是人,唯有重新連繫起人們之間的連結,讓大家願意來到市場空間互動,市場才可能重獲生命。雖然南門市場的區位阻礙短期難以解決,附近也沒有能撐起美食街商機的工作人口[1]。但這並不代表南門市場不可能「重新熱鬧起來」。
  那麼,該如何重塑『有人情味的南門市場呢』?等待中央補助遙遙無期,全面改建也會造成空間浪費,因此,要賦予市場新的意義,軟體活化遠比硬體建設來的重要且實際,那就是──「找出特色、創造亮點」,讓我們用一點小經費,打造最多的可能。
(大稻埕的小藝埕,不僅使舊建築活化成為文創空間,也串連永樂市場周邊形成文化創意地圖)

  新竹市至今沒有一個結合地方特色的主題市場,我心目中的南門市場,就是一處點亮新竹的主題市場:結合地方名產、特色商店設攤,再招攬在地有想法的文史藝術工作者進駐。再造空間,讓貼近民眾的表演、跳蚤市集,與地方特產整合於其中,這樣遊客只要來南門市場一趟,竹塹風華便盡收眼底。甚至再往外,將附近的傳統老店加以規劃,延伸到西大商圈,形成新的文化觀光生活地圖。
  這個願景如何落實,而不只是畫大餅?我們不需要大把鈔票,而是需要創意巧思。例如:建築修繕,可以招募藝術家與建築師,活用既有建材翻修,市場就能擁有不失去歷史傳統的新風貌。而周邊的傳統商店(製油工廠、棉被店、中藥行),我們可以用創意的的體驗活動(DIY、假日手作市集),既寓教於樂,又帶動商機。
  從發揚在地特色,到形成地方生活圈的核心,最終我們能重新連結到每一個人,讓市場重返社區,傳統市場的歷史文化與價值也就能傳承下去。從港南陽光民富的治校經驗,我深知改造一個空間,唯有發現自己的優勢與特色、物盡其用、並進行創意再造。
  我是林碧霞,我希望能為南區保有一處反映庶民生活的傳統市場,讓更多人喜歡走進這裡,『體驗南區、認識新竹』讓一甲子歷史,重現南區的風華。

2014.6.9 林碧霞





[1] 鄰近幾個里的人口不超過五千人,也未有大量的辦公大樓。

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

活化與催生新竹的藝術村——高峰里的過去與未來

活化與催生新竹的藝術村——高峰里的過去與未來

    日前我曾在我的臉書上發表過我對於美感教育的看法。那時候我說:「我們美感教育的最大問題,在於:不夠多元、不夠普遍、又不受重視」。聽起來很抽象嗎?沒關係,今天我要用一個相對具體的構想,和大家分享我對於社區教育、對於創意的想法。我也歡迎大家和我分享各位生活的社區,讓我們一起從中尋找創意的種子。


談高峰里的過去

    來到交通繁忙的食品路、西大路口,沿著山坡地形往上爬,一邊是通往科學園區的寶山路,上下班時間車水馬龍;另外一條則是佈滿廟宇、有著濃厚人文氣息的高峰路。隔著高峰植物園,南北兩側的地景、風貌,給人完全不一樣的感受。

    這裡是新竹市高峰里,過去因為這裡建有靈驗的土地公,因此古地名為「土地公坑」。這裡是新竹市通往金山、寶山一帶的必經之路。丘陵地形與客雅溪的河道彼此交纏,是遠眺新竹市的好所在。清朝時代,官方一開始將此地規劃為「義塚」,給無主的孤墳使用。但是到了咸豐、光緒年期,隨著新竹市人口成長,部分的客家、閩南人開始不顧官方禁令,陸續前往此地開墾。

高峰里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土地公廟——「真福地土地公」

     雖然是不毛之地,移墾的漢人卻發現土地公坑山明水秀、風景宜人。許多新竹市的騷人墨客便在這裡聚會,觀賞風景、詠詩做對。嘉慶皇帝來新竹遊玩時,對此地的風景也是讚不絕口。土地公坑一帶遂逐漸成為重要的風景區,廟宇選址也開始偏愛此地。一直到今天,多樣且密集的廟宇是高峰里的一大特色。

高峰路沿途廟宇林立

    土地公坑一代土壤不肥沃、地勢不平坦,這樣的條件使它一直沒有出現密集的聚落,相對保留了原始的地形和完整的生態風貌。一直到了國民政府來台之後,大面積的開發才開始出現。民國54年,隸屬於空軍的499聯隊在高峰里興建眷村「第二十一村」。以第二十一村為中心,附近也開始出現零星的聚落。由於地勢崎嶇,房子和房子之間距離遙遠,成為高峰里的特殊風貌。

從山坡對面遙望「第二十一村」,今天已經人去樓空

    為了保護高峰里的景觀風貌,市政府長時間禁止高峰里一代的開發,直到近三年開始,開發的壓力又來到了高峰里。原本眷村中的人們開始離開,留下空蕩的房子,等待不知朝向何處的開發。

許高峰里一個有創意的未來

    高樓大廈不是地質脆弱的高峰里的出路,而我們可以如何利用這樣一個富有歷史的地方呢?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位地方藝術工作者的想法,透過他的眼睛,我看到了一種更有創意的發展方式。

    張先生是一個藝術工作者,他的工作室就位於高峰路旁的巷子之中。這裡為山林環繞,密集的廟宇又賦予此地一些神秘的色彩,張先生告訴我,所有到過這裡的藝術家朋友都讚不絕口,紛紛都想在附近尋找適合做畫室的空間。
 
張先生在他位於高峰里的畫室,和我分享他對於這裡的看法
    說到這裡,張先生舉了北京的七九八特區、還有紐約的蘇活區做例子。這些都是國際著名的畫廊和藝術工作「園區」。一開始是因為房租便宜、空間充足,再加上位於郊區,可以不受太多干擾的工作,藝術家紛紛來到此地,久而久之便成為一個富有地方特色的藝術聚落。

    說起這裡,張先生眼中蹦出興奮的光芒,他告訴我:「高峰里就是新竹的蘇活區。」這裡距離都市不遠,生活機能方便;另外,這裡還有眷村留下來的建築,只要稍加整修就可以使用。更重要的是,像這裡這樣的地形、景緻,是國外其他藝術聚落遠遠無法匹敵的。「藝術家需要的就是一個有氣氛的地方。政府只要把這些房子稍微整理,就可以吸引藝術家進駐,像是我這樣的人、或是新竹其他大學就讀藝術科系的學生,這裡會很熱鬧啊!」

雖然已經沒有人居住,但是房屋外形還是
相當完整,稍微整修就可以是別有風味的工作室
只要稍微留意,就可以發現高峰路沿途都有可以通往小屋子的小岔路
高峰路旁有汀埔圳流過,吸引鳥類、形成特別的生態 
    張先生從他的專業角度出發,讓我發現高峰里的潛能和特別。的確,南區發展至今需要的已經不只是住宅用地,而是更多有創意的空間。人們在其中才能學習創意、學習美感。有了這些經驗之後,我們就可以對於我們生活的環境,提出更豐富的想像,讓創意生生不息。

    發現且理解身邊的美麗人、事、物,是點亮南區的開始。我也邀請更多市民讓我知道你的需求和想法,點亮南區,讓我們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