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

活化與催生新竹的藝術村——高峰里的過去與未來

活化與催生新竹的藝術村——高峰里的過去與未來

    日前我曾在我的臉書上發表過我對於美感教育的看法。那時候我說:「我們美感教育的最大問題,在於:不夠多元、不夠普遍、又不受重視」。聽起來很抽象嗎?沒關係,今天我要用一個相對具體的構想,和大家分享我對於社區教育、對於創意的想法。我也歡迎大家和我分享各位生活的社區,讓我們一起從中尋找創意的種子。


談高峰里的過去

    來到交通繁忙的食品路、西大路口,沿著山坡地形往上爬,一邊是通往科學園區的寶山路,上下班時間車水馬龍;另外一條則是佈滿廟宇、有著濃厚人文氣息的高峰路。隔著高峰植物園,南北兩側的地景、風貌,給人完全不一樣的感受。

    這裡是新竹市高峰里,過去因為這裡建有靈驗的土地公,因此古地名為「土地公坑」。這裡是新竹市通往金山、寶山一帶的必經之路。丘陵地形與客雅溪的河道彼此交纏,是遠眺新竹市的好所在。清朝時代,官方一開始將此地規劃為「義塚」,給無主的孤墳使用。但是到了咸豐、光緒年期,隨著新竹市人口成長,部分的客家、閩南人開始不顧官方禁令,陸續前往此地開墾。

高峰里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土地公廟——「真福地土地公」

     雖然是不毛之地,移墾的漢人卻發現土地公坑山明水秀、風景宜人。許多新竹市的騷人墨客便在這裡聚會,觀賞風景、詠詩做對。嘉慶皇帝來新竹遊玩時,對此地的風景也是讚不絕口。土地公坑一帶遂逐漸成為重要的風景區,廟宇選址也開始偏愛此地。一直到今天,多樣且密集的廟宇是高峰里的一大特色。

高峰路沿途廟宇林立

    土地公坑一代土壤不肥沃、地勢不平坦,這樣的條件使它一直沒有出現密集的聚落,相對保留了原始的地形和完整的生態風貌。一直到了國民政府來台之後,大面積的開發才開始出現。民國54年,隸屬於空軍的499聯隊在高峰里興建眷村「第二十一村」。以第二十一村為中心,附近也開始出現零星的聚落。由於地勢崎嶇,房子和房子之間距離遙遠,成為高峰里的特殊風貌。

從山坡對面遙望「第二十一村」,今天已經人去樓空

    為了保護高峰里的景觀風貌,市政府長時間禁止高峰里一代的開發,直到近三年開始,開發的壓力又來到了高峰里。原本眷村中的人們開始離開,留下空蕩的房子,等待不知朝向何處的開發。

許高峰里一個有創意的未來

    高樓大廈不是地質脆弱的高峰里的出路,而我們可以如何利用這樣一個富有歷史的地方呢?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位地方藝術工作者的想法,透過他的眼睛,我看到了一種更有創意的發展方式。

    張先生是一個藝術工作者,他的工作室就位於高峰路旁的巷子之中。這裡為山林環繞,密集的廟宇又賦予此地一些神秘的色彩,張先生告訴我,所有到過這裡的藝術家朋友都讚不絕口,紛紛都想在附近尋找適合做畫室的空間。
 
張先生在他位於高峰里的畫室,和我分享他對於這裡的看法
    說到這裡,張先生舉了北京的七九八特區、還有紐約的蘇活區做例子。這些都是國際著名的畫廊和藝術工作「園區」。一開始是因為房租便宜、空間充足,再加上位於郊區,可以不受太多干擾的工作,藝術家紛紛來到此地,久而久之便成為一個富有地方特色的藝術聚落。

    說起這裡,張先生眼中蹦出興奮的光芒,他告訴我:「高峰里就是新竹的蘇活區。」這裡距離都市不遠,生活機能方便;另外,這裡還有眷村留下來的建築,只要稍加整修就可以使用。更重要的是,像這裡這樣的地形、景緻,是國外其他藝術聚落遠遠無法匹敵的。「藝術家需要的就是一個有氣氛的地方。政府只要把這些房子稍微整理,就可以吸引藝術家進駐,像是我這樣的人、或是新竹其他大學就讀藝術科系的學生,這裡會很熱鬧啊!」

雖然已經沒有人居住,但是房屋外形還是
相當完整,稍微整修就可以是別有風味的工作室
只要稍微留意,就可以發現高峰路沿途都有可以通往小屋子的小岔路
高峰路旁有汀埔圳流過,吸引鳥類、形成特別的生態 
    張先生從他的專業角度出發,讓我發現高峰里的潛能和特別。的確,南區發展至今需要的已經不只是住宅用地,而是更多有創意的空間。人們在其中才能學習創意、學習美感。有了這些經驗之後,我們就可以對於我們生活的環境,提出更豐富的想像,讓創意生生不息。

    發現且理解身邊的美麗人、事、物,是點亮南區的開始。我也邀請更多市民讓我知道你的需求和想法,點亮南區,讓我們一起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